皮亞杰這位偉大的瑞士兒童發(fā)展學家,終于說服了全世界——兒童心理的發(fā)展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的。
1967年,奈瑟(Ulric 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出版后,一個新的領域抓住了從行為主義教條中逃出來的年輕實驗心理學家的心。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智活動是可以測量的,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電腦信息加工的模式,來研究人類的心智活動。
新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類和動物的行為只用驅(qū)使和需求來解釋是不夠的,他們開始將認知,即思維模式加入到原有的理論中,以解釋復雜的行為。
所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從環(huán)境的力量轉(zhuǎn)移到個人的期待、喜好、選擇、決策、控制,以及無助感上。
這個心理學領域的大改變也密切地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改變。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由于科技的進步,人們第一次有了選擇權(quán),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人們開始改變環(huán)境而不再受制于環(huán)境。我們的社會正給予它的成員前所未有的權(quán)利,并把它的成員的痛苦和幸福當做一件嚴肅的事,把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當成一個正當合理的目標,甚至認為是神圣的權(quán)利。
抑郁的時代,悲觀的自我
伴隨這些自由而來的是危機。因為自我的時代也是一個跟悲觀現(xiàn)象非常接近的時代,而抑郁癥就是悲觀的終極表現(xiàn)?,F(xiàn)在抑郁癥正大肆流行。抑郁癥所導致的自殺已經(jīng)奪去了跟死于艾滋病一樣多的生命,而且自殺的流行范圍遠比艾滋病更廣?,F(xiàn)在嚴重抑郁癥的人數(shù)比50年前多了10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而且發(fā)病期比上一代人提早了10年。
不久之前,抑郁癥也只有兩種被接受的治療法:心理分析法和生物醫(yī)學法。心理分析法主要依據(jù)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弗洛伊德的治療法其實是基于很少的觀察和很多的想象,他認為抑郁癥的成因是病人對自己的憤怒,抑郁的人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而且想去自殺。弗洛伊德認為抑郁癥患者在他襁褓期時就學會了恨自己。在他童年期的某一天,他母親暫時離開他,這引起了孩子被拋棄的感覺。對某些孩子來說,他會因此很憤怒,但是因為母親是他深愛的人,他不能對她生氣,所以他把怒氣轉(zhuǎn)到自己身上,或更準確地說,是他母親認同的那些部分的他,這就變成了一個具有摧毀力的習慣。從此以后,只要有被拋棄的感覺,他就對自己生氣,而不是對造成這個感覺的禍首生氣。憎惡自己、抑郁癥、自殺,一個接一個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