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戲劇的故事》第7章 戲劇——從文藝復興到王政復辟時期(3)

戲劇的故事 作者:(美)埃德溫·威爾森


在德國,政府對戲劇的干涉更加積極。18 世紀的德國并非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而是由幾個獨立城邦組成。德國戲劇在世紀末成為重要的藝術力量。好幾個德國城邦都為劇院發(fā)放津貼;這些措施為戲劇藝術家提供了穩(wěn)定性,同時也意味著政府能夠控制劇作內(nèi)容。

18 世紀劇場藝術

18 世紀歐洲大陸劇院的基本構造承襲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傳統(tǒng)。但為了適應新興的中產(chǎn)階級觀眾,歐洲大陸及英國的劇院都變得更大。為了改進視線,劇院內(nèi)部通常是蛋形的。英國的劇場樣式更接近歐洲大陸的樣式:中幕前的延伸區(qū)域縮小到約3.66 米,拱門后的區(qū)域更深了??v觀歐洲,在一些國家,如德國、俄羅斯和瑞典,劇院建筑在18 世紀激增。這時期最著名的劇院建筑之一是瑞典的德羅特寧霍爾摩劇院(Drottningholm),它于1766 年建于斯德哥爾摩的戶外。該劇院在18 世紀90 年代被木板封住關閉,直到20 世紀才重新開放。這些封閉措施使德羅特寧霍爾摩劇院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貌,因此今天在那里的游客能探尋完美的18 世紀劇院建筑風貌。

在美國的殖民地時期和美國獨立革命后,建立了一些仿英國樣式的永久性劇場建筑。布景、燈光和服裝 意大利在18 世紀,亦如在文藝復興時期,成為許多布景革新的發(fā)源地。從1690 年到1787 年近百年的時間內(nèi),最有影響的意大利布景設計師和劇場建筑師是比比耶納家族--一個包括幾代設計師的龐大家族。比比耶納家族的一個革新是角透視。此前,在文藝復興期間使用的繪景設計通常只有一個中心消失點,布景也局限在臺口拱門里。在比比耶納家族的設計里,布景有多個消失點,觀眾的視線也被多個消失點吸引,布景的視覺效果似乎能延伸到臺拱門以外。宏偉、奢華和富麗堂皇是比比耶納家族設計的特色。

另外,意大利的設計對18 世紀其他國家的布景設計影響很深。大部分歐洲大陸劇場采用繪景側(cè)片與遮景板,以透視法繪制,并使用托列里的輪車與轅桿換景系統(tǒng)進行遷換。偶爾合并在布景設計里的附加要素包括以下幾種:(1)天頂?shù)睦镅啬唬╞orders at the top);(2)長條低景片(ground rows,沿舞臺地板放置);(3)大的景片,如繪制的樹;(4)卷動的背景幕;(5)大幕--舞臺前部的簾子。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在文藝復興到18世紀這段時間里,意大利設計師也采用了盒式布景(the box set)。在盒式布景里,設計師在舞臺上用景片創(chuàng)造了有三面墻的房間。盒式布景更接近19世紀的舞臺設計。

在18 世紀初晚些時候,也進行了舞臺燈光方面的實驗,包括掩藏光源,用絲網(wǎng)追求色彩,用油燈和其他光源代替蠟燭等嘗試。然而,這些光源非常不容易控制,并且在演出時,觀眾席和舞臺都必須保持點亮的狀態(tài)。與布景和燈光的發(fā)展不同,在18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戲劇服裝都沒有明顯的革新。演員們相信衡量戲劇服裝的標準是能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表演者。歐洲一些大膽的戲劇藝術家試圖按照符合歷史的要求革新服裝,但他們的嘗試并沒有達到我們今天還原歷史的程度。

18 世紀的表演 假如說,許多18世紀的戲劇作品并不引人注目,那么表演者卻常常是引人注目的。這是一個贊美明星的時代。整個歐洲,成功的男演員或女演員都有一心一意的追隨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