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眾病之王:癌癥傳》負擔(2)

眾病之王:癌癥傳 作者:(美)悉達多·穆克吉


在公元前約400年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時代,一個描述癌癥的詞語“karkinos”首先出現(xiàn)在了醫(yī)學文獻中,它來自于希臘語“螃蟹”一詞。腫瘤,以及它周身蔓生的腫脹血管,讓希波克拉底想到了揮腳掘沙的螃蟹。這種畫面很奇怪(很少有癌真長得像螃蟹),但也很生動。后來的作家,包括醫(yī)生和患者,都為其加入了修飾。在有些人眼中,腫瘤硬化黯淡的表面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螃蟹那硬邦邦的軀殼。有些人覺得腫瘤在體內(nèi)悄悄擴散,仿如螃蟹在皮肉之下行走。對另一些人來講,癌癥帶來的突然刺痛就像是被螃蟹的大螯夾到了一樣。

還有一個希臘語也和癌癥的歷史發(fā)生了交匯,那就是“onkos”——人們有時用這個詞來描述腫瘤;現(xiàn)代腫瘤學的用語“oncology”正是脫胎于此字。“Onkos”在希臘語中表示一種分量或負載,或者更通常地表示為一種負擔——癌癥被設想為身體上承載的一種負擔。在希臘的舞臺上,“ onkos”這個詞還被用來描述一種悲劇角色的面具,這種角色的頭上往往戴著一個笨重的錐狀物,象征著其所承載的心理負擔。

雖然這些生動的比喻很可能和我們現(xiàn)代對癌癥的理解發(fā)生共鳴,但是,希波克拉底所稱的“karkinos”和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癌癥實際上截然不同。希波克拉底的“karkinos”大多是肉眼即可看到的大型表皮腫瘤,如乳腺癌、皮膚癌、頜癌、頸部癌和舌癌。他甚至連惡性腫瘤和非惡性腫瘤都沒有區(qū)分出來。希波克拉底的“karkinos”包括任何一種可以想到的隆腫:像是結節(jié)、癰、息肉、突出、結核、膿皰和腺體。他將各種隆起不加區(qū)別地堆入了同一個病理學范疇。

希臘人沒有顯微鏡。他們從來沒有想象到存在一種叫“細胞”的實體,更沒有見過細胞。他們也不可能想到“karkinos是失控的細胞增長”這種概念。然而他們對流體力學了然于胸:水車、活塞、閥門、水槽和水閘,都源于灌溉和運河挖掘的水利科學革命,而阿基米德(Archaemedes)在浴缸中發(fā)現(xiàn)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則把這場革命推向了頂點。這種對水利學的專注,也深入了希臘的醫(yī)學和病理學。為了解釋所有的疾病,希波克拉底推出了一整套以液體及其體積為基礎的理論,并將這一理論自由運用于對肺炎、膿腫、痢疾和痔瘡的解釋。希波克拉底提出,人體主要是由四種被稱為“體液”的液體構成,包括血液、黑膽汁、黃膽汁和黏液。這些體液,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顏色(紅、黑、黃、白)、黏性和基本特質。人體在健康狀態(tài)下,這四種液體處于完全的平衡中(但可能并不穩(wěn)定)。生病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為體內(nèi)某種體液過量,打亂了這種平衡。

克勞迪亞斯·蓋倫(Claudius Galen)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希臘醫(yī)生,也是一位多產(chǎn)的作家,曾于公元160年左右在羅馬行醫(yī)。他把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學說推向了極致。蓋倫像希波克拉底一樣,根據(jù)各種體液是否過量歸類所有疾病。他認為炎癥導致的紅熱、痛脹都是由于血液過多所致;而表現(xiàn)為發(fā)涼、白色、潮濕狀態(tài)的結核、膿包、黏膜炎和淋巴結核,都被歸因為黏液過多。黃疸被歸咎為黃膽汁過量;至于癌癥,蓋倫認為幕后元兇是四種體液中最惡性、最令人憂心的黑膽汁。[同樣歸因于黑膽汁這種油膩、黏稠的體液的,只有另一種充滿隱喻性的疾病——抑郁癥。事實上,在中世紀抑郁癥被稱為“melancholia”,它得名于希臘詞語“melas”(黑)和khole(膽汁)。因此,抑郁癥和癌癥這兩種因黑膽汁而患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因其內(nèi)在特質而糾纏在了一起。]蓋倫認為癌癥是黑膽汁淤滯所致,因其被困在某處無從宣泄,所以凝結成糾纏的腫塊。16世紀的英國外科醫(yī)生托馬斯·蓋爾(Thomas Gale)提到蓋倫的理論—— “黑色的膽汁淤積不化,遂生癌癥”時認為 “如果體液辛辣,就造成潰瘍,也因此之故,這些腫瘤的顏色會更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