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店,售貨員問孩子:“你想要塊巧克力嗎?”孩子則看看媽媽,問道:“我可以要塊巧克力嗎?”--他已經(jīng)學會事事征求父母的意見,甚至對于他是否可以要件小東西也是如此。從玩耍、吃飯、睡覺一直到交朋友和思考問題,幼兒在家庭里很少受到自我依靠的教育。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爸爸和媽媽在內(nèi)心深處認為,孩子是屬于他們所有的。做父母的常常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chǎn),而不是幫助孩子去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并由此建立起自信心。
紀伯倫在《先知》詩集中生動地談到被視為財產(chǎn)的孩子們: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來到人世,但卻不是你的化身;
他們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卻并不屬于你。
事實上,父母親這種做法的影響反映在每一個“具有依賴性的”孩子身上。孩子每次吵架或打架幾乎都要由媽媽干預才會停止,她成了仲裁人;每當哥哥欺負妹妹時,她總是可以向媽媽哭叫告狀;媽媽得替孩子去思考、感受并采取行動。不要自己去克服困難,有爸爸媽媽呢!即使你有能力,也不要自己獨立做出決定,首先應該聽取別人的意見。
兒童是不愿意百依百順的。所有與小孩子打過交道的人都可以提出不少這方面的事例。許多做父母的都向我談到他們在給孩子進行排便訓練時的親身體驗。他們說,孩子似乎明白應該怎樣做,而且也能控制自己,可偏不聽話。這就是孩子對于需要父母贊許的第一次切實反抗。這其中的信息是:“你可以告訴我吃什么、穿什么、同誰玩、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回家、玩具應放在哪里,甚至可以告訴我應該想些什么。但是,我只有在愿意時,才會這樣做?!边@就是對時時事事都需要媽媽爸爸贊許的首次有效的反叛。
你或許會記得,在孩提時代,你希望自己思考問題,不希望依賴他人。當你三四歲時,爸爸要是幫你穿衣服,你會說:“我自己能穿?!钡悄愕玫降拇饛蛥s往往是“我來給你穿,我們可沒時間再磨蹭了”,要不就是“你還太小”。要求獨立的火花、想獨立做人的愿望在你兒童時期十分強烈,不過由于對爸爸媽媽的依附性,你的這些火花總是一閃即逝。如果你非要獨立,社會就會不滿意;如果社會對你不滿意,你也必須對自己不滿意。你的父母就是這樣出于好心,逐步培養(yǎng)你的依賴性和需要贊許的心理。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傷害,因而他們總是執(zhí)意不讓孩子卷入任何危險之中,然而,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如果一個人根本不懂得身處逆境(解決個人爭執(zhí)、對付別人的侮辱、為榮譽而拼搏、自謀其生等)時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維與力量,就不可能獨立地生活。
在你的孩童時期,社會和家庭向你灌輸了許多尋求贊許的信息,盡管你或許已經(jīng)記不得這些信息。各種“聽爸爸媽媽話”的信息的確保證了你的安全與健康,但其他的信息則是向你灌輸一種十分重要的意識--規(guī)矩的行為,為他人所贊許的行為。你本來是應該得到這種贊許的,但現(xiàn)在卻是在取悅于他人之后才能得到。這里的關(guān)鍵問題并不在于贊許與否,而在于應當不附帶任何條件地給孩子以大量贊許,而不是將贊許作為對孩子規(guī)矩行為的獎勵。在我們的社會里,絕不應當鼓勵孩子將自我價值與他人的贊許這二者混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