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個社會會好嗎》自序(5)

這個社會會好嗎 作者:熊培云


前面說了,我的抽樣有點小問題。所謂人以群分,如果我僅以眼前接觸的人來判斷中國的未來,以為90%的人想的都和我一樣,那可真是大錯特錯了。一方面,有太多的做著黑暗勾當?shù)娜宋覐膩頉]有接觸到;另一方面,即便是那些我所遇到的人,在他們身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光明形象也未必是其精神全貌。不是嗎?一個反感香港人罵內(nèi)地人是“蝗蟲”的上海人或者北京人,也有可能為了自己一己之私而大罵那些爭取異地高考權(quán)利的人是“蝗蟲”。

關(guān)于人性中的幽暗,美國神學(xué)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在其著作《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中有過精彩論述。是的,人類社會不乏光明之子,但是這些人總是把社會變革想得太過簡單,甚至以為只要像他們這樣的人多做點犧牲,世界就一定會朝著好的方向走。理論上當然是這樣,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無以計數(shù)的黑暗之子,他們看重的是現(xiàn)實利益。如果時候到了,他們會滑向光明之子一邊,如果時候沒到,他們只會死守自己的一城一池,甚至與光明之子勢不兩立。

光明之子之所以功敗垂成,是因為他們低估了黑暗之子的力量。在尼布爾看來,雖然光明之子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文明,但如果不能清醒地理解和應(yīng)對黑暗,文明成果有可能毀于一旦。光明之子必須明白自我利益在人類社會中的力量,他們必須擁有這種智慧,以便能夠為了共同體的利益,引導(dǎo)、調(diào)停和控制個體或集體的自我利益。意識到這一點,就知道社會轉(zhuǎn)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因此變得麻木,不論是非。我平時溫文爾雅,有時候也免不了會憤怒,哪怕只是些看似微小的事情,比如在用Google查找資料的時候,好端端的網(wǎng)頁總是被重置,這種攔截實在令人生厭。誰不厭惡呢?就好比你心急火燎趕到河邊,要到對岸去辦件重要的事情,你好不容易找到了橋,正要過去,誰知這橋突然被人拆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