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名家所辯論的“白馬非馬”,似乎與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在今日世界,政治家們個個都標榜他的國家一心追求和平,事實上,我們不難看到,有的一面侈談和平,一面就在準備戰(zhàn)爭。這就是名實不符。按公孫龍的意見,這種名實不符應當糾正。的確,要改變世界,這就是需要加以改變的第一步。
既然哲學以內(nèi)圣外王之道為主題,研究哲學就不是僅僅為了尋求哲學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這樣的品德。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它不是一種智力游戲,而是十分嚴肅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發(fā)表的論文中說:“中國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蘇格拉底,因為他把倫理、政治、反思和知識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學家來說,知識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學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實踐這個哲學,哲學家只是載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學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學的一部分。哲學家終身持久不懈地操練自己,生活在哲學體驗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與天合一。十分清楚,這種心靈的操練一刻也不能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自我就會抬頭,內(nèi)心的宇宙意識就將喪失。因此,從認識角度說,哲學家永遠處于追求之中;從實踐角度說,他永遠在行動或?qū)⒁袆?。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學家身上就體現(xiàn)著‘哲學家’這個字本來含有的智慧和愛的綜合。他像蘇格拉底一樣,不是按上下班時間來考慮哲學問題的;他也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把自己關(guān)在書齋里、坐在椅中,而置身于人生的邊緣。對他來說,哲學不是僅供人們?nèi)フJ識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學家自己據(jù)以行動的內(nèi)在規(guī)范,甚至可以說,一個哲學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學思想便可以了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