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傳
莫言的童年既是不幸,又是幸運。放到別人的身上,可能真是一件倒霉倒到了祖宗三代的壞事,放到他身上,卻把他的嗅覺、味覺、觸覺、視覺等直覺修煉成了精。從“文革”第二年輟學開始到1973年叔叔幫著走后門進入縣棉花加工廠做臨時工之間的六年里,莫言的生活非??鄲灐㈦s亂、迷茫。這段時間,莫言整天就是放放牛,割割草,幫幫工,拾拾穗,然后就是發(fā)呆,看閑書。看的書就是《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傳統(tǒng)小說,無書可讀的時候,他甚至讀起了《新華詞典》。他還把上大學的大哥留下來的課本,從頭到尾看了好多遍?!氨M管數(shù)理化不行,但是語文的實際水平比那些上過中學的貧下中農(nóng)子弟要高許多?!蹦裕骸段业拇髮W》,見《莫言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莫言賊心不死,上大學的夢想一直存留在心中。這樣的夢想,讓他憑空產(chǎn)生了很多“不切實際”的沖動?!?/p>
莫言回憶說:“‘文革’后期,大學開始招收工農(nóng)兵學員。按照政策來說,農(nóng)村青年,家庭出身只要不是‘地富反壞右’,具備中學的同等學力,勞動積極,都可以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推薦,免試進入大學。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那時大學招收的學生少,每年的招生名額到不了村這一級就被瓜分光了,所謂貧下中農(nóng)推薦其實是一句美麗的謊言。后來出了個張鐵生,靠著一封信上了大學?,F(xiàn)在提起他來,人們大都嗤之以鼻,但在當時,我卻十分崇拜他。張鐵生的成功喚醒了我的大學夢,使我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線希望……于是我就給當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周榮鑫寫信,向他表達我想上大學的強烈愿望?!蓖?。當然,一個時代只能出一個兩個象征性的人物,這是當下書寫歷史的基本事實。如果莫言也能夠靠著一封信進入大學,莫言就不是莫言了,莫言就是張鐵生了。后來莫言收到了部里的回信,“信箋上用圓珠筆寫了幾行歪歪扭扭的字。大意是信已收到,想上大學的愿望是好的,希望在農(nóng)村安心勞動,好好表現(xiàn),等待貧下中農(nóng)的推薦”同上。。莫言收到這封信,更是燃燒起了強烈的上大學的愿望。“我雖然知道這是官腔套話,但還是受到很大的感動。這畢竟是國家教育部的復信,我一個農(nóng)村孩子,能折騰得國家教育部回信,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奇跡……接下來的半年里,我給省、地、縣、公社的招生領導小組寫了許多信,向他們訴說我的大學夢想,但再也沒有回聲。村里的人知道了我在做大學夢,都用異樣的眼神看我,好像看一個神經(jīng)有毛病的人。生產(chǎn)隊的貧農(nóng)代表當著許多人的面對我說:‘你這樣的能上大學,連圈里的豬也能上!’他的話雖然難聽,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確實是到了家的實話,其實,即使隊里的豬上了大學,我也上不了。”莫言:《我的大學》,見《莫言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莫言經(jīng)歷的這種荒誕的上大學的經(jīng)歷,實際上折射了一代人的求知命運。在一個人分三六九等的時代,知識重新成了一種權力的象征。求知也是要有等級的。在那個時代,等級最高的是“貧下中農(nóng)”,可以優(yōu)先享受一切的政治和經(jīng)濟權利,壓在最底下的是“地富反壞右”,那是真正被大石頭壓扁的癩蛤蟆了,連對白天鵝流口水的夢想都不能有。莫言雖然不過才是中農(nóng),但是“中農(nóng)是團結的對象”,既然如此,就表明可以團結你,也可以不團結你。莫言的大學夢想,就這么完結了。
上不了大學,莫言又開始夢想著要當一個作家。那時候,他的鄰居是一個大學中文系的被打成“右派”、開除學籍、下放回家的學生。莫言跟他在一起勞動,起初這位前大學生還忘不了自己曾經(jīng)上過大學的事情,說起話來文縐縐的,但是嚴酷的農(nóng)村生活和艱苦的勞動很快就把他那點知識分子的酸氣改造得干干凈凈,他變成了一個跟大家一樣的徹徹底底的農(nóng)民。農(nóng)村的勞動尤其是那個時代的農(nóng)村勞動是非常艱苦的,又苦又累又常常饑腸轆轆。在勞動間隙,大家都餓得前胸貼后背,胃里泛著酸水,大家最大的樂趣就是聚在一起談論食物。大家把自己曾經(jīng)吃過的或者是聽說過的美食講出來讓大家享受,這是真正的精神會餐。說者津津有味,聽者直咽口水。有一個老頭給他們講當年他在青島的飯館里當堂倌時見識過的那些名菜,什么紅燒肉啦、大燒雞啦,“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他的嘴巴,仿佛嗅到了那些美味食品的味道,仿佛看到了那些美味佳肴從天上飄飄而來”莫言:《饑餓和孤獨是我創(chuàng)作的財富》,見《莫言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莫言還聽到這個“老右”前大學生說起一個作家:“寫了一部書,得了成千上萬的稿費。他每天吃三次餃子,而且還是肥肉餡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我們不相信竟然有富貴到每天都可以吃三次餃子的人,但大學生用蔑視的口吻對我們說: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從此我就知道了,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餃子,而且都是肥肉餡的。每天吃三次肥肉餡餃子,那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天上的神仙也不過如此了。從那時起,我就下定了決心,長大后一定要當一個作家。”同上。對于少年時代總是缺衣少食的莫言來說,對作家可以一天吃三頓肥肉餡的餃子這樣的美妙傳聞羨慕得直流口水,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記得我小時候聽父親說毛主席可以天天吃到肥膩膩的紅燒肉的時候,也是口水都砸破腳趾頭的。那時我比莫言的理想還要高一點,竟然妄想當一個像毛主席一樣的人,可見莫言在餓得眼冒金星的時候打算長大后當一名作家也非常可以理解。很顯然,這是一種本能的、形而下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的沖動,必將為很多高尚的人士所鄙視,但我知道這是正常的,很多作家在還沒有成為作家之前,內(nèi)心里都涌動著類似的猛烈沖動。不同的是,莫言承認了這一點,而很多其他的作家進城之后,學會了說假話,把自己的尾巴夾在襠下,說起了道貌岸然的高調(diào),最后喪失了寫作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