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戰(zhàn)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jié)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春秋時代的歷史大體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運潛移,遠看仿佛靜止;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卻好比奔流的湍瀨,順流的舟楫,揚帆飛駛,頃刻之間,已過了峰嶺千重。論世變的劇繁,戰(zhàn)國的十年可以抵得過春秋的一個世紀。若把戰(zhàn)爭比于賭博,那么,春秋的列強,除吳國外,全是涵養(yǎng)功深的賭徒,無論怎樣大輸,決不致賣田典宅;戰(zhàn)國時代的列強卻多半是濫賭的莽漢,每把全部家業(yè)作孤注一擲,旦夕之間,以富翁入局,以窮漢出場,雖然其間也有一個賭棍,以賭起家,終于把賭伴的財產(chǎn)騙贏凈盡。
這變局怎樣造成的?因為春秋戰(zhàn)國之交記載特別殘缺,我們還不能充分知道。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先后參加這國運的狂賭的列強,即所謂七雄者,其中除燕國在春秋末期和戰(zhàn)國初期的歷史完全是空白外,其余趙、魏、韓、田齊、楚和秦,我們都知道是曾起過一番政治經(jīng)濟的大變革,曾把封建的組織加以人工的有計劃的摧毀的;前四國本身并且就是政治革命的產(chǎn)物。
趙、魏、韓即所謂三晉。它們的前身是晉國的三個封區(qū)。趙氏的祖先本是累代替周王御車的。穆王時,著名的神御造父以功封于趙,因以邑為氏。造父的七世孫趙叔帶,因為幽王無道,脫離周室,往仕晉國。后來晉獻公用趙夙做“御戎”戰(zhàn)時御君車的,畢萬為副,以滅耿、滅霍、滅魏。臨到論功行賞,把耿給了趙夙,把魏給了畢萬。此時趙氏在晉國始有了根據(jù)地,而畢萬始建魏氏。韓氏也以封邑韓原得名,其受封略后于魏氏,惟確實年代不可考。前五八三年,晉景公聽信讒言,疑趙氏謀叛,把這一家?guī)缀鯕⒈M了,把它的田邑沒收了,因韓氏的勸諫,景公才復(fù)封趙氏一個僅存孤兒。這件故事,后經(jīng)點竄,成為一件很動人的傳說:我國在十八世紀間最先傳譯于歐洲的一部戲劇《趙氏孤兒》,就是以這段傳說為底子的。趙氏復(fù)嗣后,不到四十年,成為把持晉國政權(quán)的六卿中最強的一族。所謂六卿包括上說的三家和范氏、中行氏、智氏。范、中行二氏后來和趙氏火并;后來,二氏于前四九一年孔子卒前十二年被逐出晉國。他們的土地終于歸入其余的四家。前四五五年,智伯又脅迫著韓、魏和他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聯(lián)軍決汾水灌城,只差三版高二尺為一版便把全城淹沒。臨到城快要破的時候,韓、魏卻突然和趙勾結(jié)起來,把智伯殺掉,把他的土地也瓜分了。不久公室的土地也被分割到只剩下可忽略的數(shù)量,晉君竟卑屈到要去朝見三家的大夫,他后來的命運這里也可以不表了。前四○三年,周威烈王竟把三家的大夫升格為侯。通常以這一年為戰(zhàn)國時代的開場。于是三個新國出現(xiàn)于歷史的舞臺上;魏占有舊晉的中部和西南部,都于安邑今山西夏縣,趙占有舊晉的北部,都于中牟今河北邢臺與邯鄲之間,韓占有舊晉的南部,都于陽翟今河南禹縣。開國初的四十年內(nèi),三晉先后把國都遷到最適宜于向外發(fā)展的地帶。趙南徙邯鄲今河北邯鄲縣;韓滅鄭,即以鄭都為新都今河南新鄭;魏則東徙大梁今河南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