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辛亥革命一百年評憶》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26)

辛亥革命一百年評憶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歷史命運,那時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制沒有能保障廣大人民的權利,最終在各種反動勢力的沖擊下歸于失敗。自那以后,舊中國的政治制度,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絲毫沒有改變其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利益的本質,中國人民仍然處于被壓迫、被奴役、被剝削的悲慘地位。歷史證明,在中國,照搬西方政治體制的模式是一條走不通的路。中國人民從長期的探索和奮斗中深刻認識到,要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必須徹底推翻剝削階級統(tǒng)治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制度,建立全新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領導中國人民實現(xiàn)這一偉大變革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身上。

——胡錦濤《在首都各界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4年9月15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頁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事實說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zhàn)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要解決中國發(fā)展進步問題,必須找到能夠指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進理論,必須找到能夠領導中國社會變革的先進社會力量。

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斗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發(fā)展前景。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7月1日),《人民日報》2011年7月2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