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是1861年8月駕崩的,他在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是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也是他唯一活著的兒子);二是任命親信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以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顧命大臣,輔佐載淳;三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
載淳繼位后,改年號為“祺祥”,生母慈禧(即西太后,“慈禧”為徽號,是在她升為皇太后才加封的,為了便于理解,本文前面也使用這個稱呼)由貴妃升為皇太后;皇后鈕鈷祿氏(即東太后)也被尊為皇太后,加“慈安”徽號。
按照咸豐遺訓,顧命大臣以皇帝名義頒布的每道諭旨的開頭和結尾都須分別加蓋“御賞”和“同道堂”的印章方能有效。這樣,朝政大事就由慈安太后、慈禧、顧命大臣三方掌控,形成一種“三權鼎立”之勢。
慈禧心眼兒多,剛坐上皇太后的寶座就指使御史董元醇奏請,說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所以要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這個提議遭到顧命大臣們的堅決抵制,并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的理由加以反對。
第一次爭權失利后,慈禧并沒有退卻,而是分析,雖然她與慈安太后掌握著先帝所賜的兩枚印章,在政治上與八大臣勢均力敵,但現在是在熱河行宮,周圍全是八個顧命大臣的勢力。因此,要想在權力爭奪戰(zhàn)中取得勝利,一方面要盡可能地爭取實權派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在北京動手。
慈禧首先想到的兩個人是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