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悵望山河》唯有長天,不見秋水--中下游湖區(qū)的連年大旱(4)

悵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2010年10月25日,長江三峽終于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蓄水175米,至少可以喘一口氣了,表明原設計蓄水水位是可以做到的。--盡管此前曾經(jīng)提出,三峽水庫要優(yōu)先,無可置疑的是,同時付出了長江水位連續(xù)四十多天持續(xù)走低的代價。從10月下旬開始,接踵而至的是,長江航道水位不斷創(chuàng)新低,大量船只擱淺,沿江不少城市出現(xiàn)取水困難。

也許是巧合,年后,長江中下游大旱就開始了。

地質(zhì)學家范曉認為:2011年5月,長江中下游旱情極為嚴重之時,三峽工程加大下泄流量被認為是抗旱補水之舉,理由也不充分。這實際上只是在6月汛期到來以前,水庫必須將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的必然過程。并認為,在水庫蓄水期導致或加重的干旱,有可能不會因此時加大泄流量得到真正的補償。

——這種解讀,可能更符合當時的客觀實際。否則,為什么不早點開始加大下泄流量呢?因為即使2011年5月20日8時準備加大三峽下泄水量時,三峽水位仍在153.84米,這個水位與2009年最高蓄水位基本持平,可調(diào)用、下泄的蓄水量有220億立方米之多。

說到這里,多數(shù)人應該心若明鏡。

089 防洪能力,從宣傳到現(xiàn)實

有人把報道長江三峽工程防洪能力的四條消息的標題貼到了網(wǎng)上,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2001年6月1日,《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

2007年5月,《三峽大壩,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8年10月,《三峽大壩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年7月,《長江水利委:今年抗洪不能全部指望三峽大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