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后三峽時期:長江水系與河湖的變遷
江湖中永遠有云夢澤的傳說
荊州、荊江與長江大堤
洞庭湖是怎樣變成巨澤的?
與水爭地到退田還湖
唯有長天不見秋水--中下游湖區(qū)的大旱
鄱陽湖要不要再建閘壩?
084 傳說中的云夢澤
雖然中國早已沒有了云夢澤,但江湖中永遠有它的傳說。
古人對山川形態(tài)的感覺和判斷真是異常準確,表達也富有詩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李白這句詩來自《渡荊門送別》。詩人既是在描述現(xiàn)實,也是在創(chuàng)造意象。
荊門并非荊州古城,而泛指荊州西邊的門戶。現(xiàn)在湖北就有一個地級市荊門。如果再作考證,有一座山古代時名荊門,在今天湖北宜都縣北長江南岸。這里形勢險要,為戰(zhàn)國時楚蜀交界處,是楚國的門戶。李白這首詩開頭一句便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其意很明白,過了荊門山,便為楚地了。
長江出西陵峽,過南津關和葛洲壩后,流經(jīng)的宜昌、宜都一帶,還有些低矮的丘陵。江面開闊了,但河道仍受到丘陵山岡的約束。 出荊門,過松滋口后,平野一望無際,“駭浪與天浮,水闊兩岸失”。這時篷帆升起,暮云初合,航船對著歷史名城江陵駛去,燈火閃爍,召喚游子歸來。江陵即荊州。發(fā)源于荊山的漳水與沮水,在這一帶匯入長江。在經(jīng)歷三峽風波之惡后,人們到此心已悠然,可能會猜想,明朝棲宿何方,準擬岳陽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