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悵望山河》三峽居民、土地和淹沒的糾結(jié)(4)

悵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2006年7月7日,溫家寶總理簽署了第471號國務院令,公布了新修訂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幾天后,即7月13日,新華社又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完善大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fā)[2006]17號文件),國家對水庫移民政策作出了重大調(diào)整。全國2288多萬大中型水庫的農(nóng)村移民,按照每人每年600元的標準,每年需籌集后期扶持資金137.3多億元。山高坡陡地少,如果采用原來三峽工程通過時,全部就地后靠的方案來安置移民,就很難完全避免重蹈覆轍。

三峽庫區(qū)部分移民外遷方式,也不是當初決策者自覺規(guī)劃出來的路徑。1994年11月2日,朱镕基副總理在考察長江三峽工程后,曾經(jīng)尖銳地指出三峽移民問題“事先沒有規(guī)劃,也沒有遷移一個城市的經(jīng)驗”。(《請注意防范三峽工程建設的風險》,見《朱镕基講話實錄》,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作風硬朗,敢講真話實話的朱镕基,正是在三峽工程大干快上的大好形勢中,提出了“絕對不要認為三峽工程風險不大,否則我們可能要犯錯誤”。他認為,第一個風險是資金很大,“我們搞了三峽工程不可能替代一切,你上,別人也要上,這個總規(guī)模是否承受得了”;第二個風險是移民;最后一個風險是泥沙。

朱镕基說:移民“這個風險大得不得了。因為我們已經(jīng)有教訓了。如新安江電站的移民,40年過去了,問題還沒有解決。三峽工程100萬以上的大移民,而且60%是城市人口,這個錢不知道怎么花,公用設施、城市建設等等不知道要花多少錢。農(nóng)民安置,每戶3萬元錢絕對夠了;城市工廠的搬遷,真不知道要花多少錢。……現(xiàn)在看起來,農(nóng)民的搬遷要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盡可能就地后靠。現(xiàn)在到實地看了以后,我覺得對這一點估計過高,因為無地可退,無后可靠,勉強怎么行呢?把山挖得一塌糊涂,植被也破壞了,這是不行的。因此要考慮第二個層次,在省里面安排,往人稍微少一點的地方,地稍微多一點的地方安排,這個不靠省長根本不行。”

--三峽很多地方實際上“無地可退,無后可靠”,這些陸院士們不是系統(tǒng)對移民方案“論證”過的嗎?本來認識到這點,并不需要極高的政治智慧和專業(yè)才能,只要為移民今后的生產(chǎn)生活設身處地想一想,便會心生憂慮,誠惶誠恐,責任重大。可為什么要等到正式動工之后,移民搬遷開始二三年之后,才一眼看出這個問題來呢?

朱镕基副總理還著重指出了長江存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風險。他說:“最后一個風險是泥沙。建三峽工程的泥沙問題究竟有多大?現(xiàn)在,長江已經(jīng)不是長江了,比黃河還要黃,成了‘黃江’。一年有多少泥沙往下泄,說法不一,有的說是9億噸,還有的人說是6億噸。泥沙問題對大壩有什么影響?對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我只是提醒你們,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風險的,要很好地研究。說到底,上游植被的狀況要是不改變的話,對大壩是沒有好處的,任何技術方法恐怕也難解決。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上游的植被至少50年內(nèi)難以徹底改善,我們已經(jīng)搞了40年,植被究竟是改好了還是改壞了,長江的泥沙含量就是證明。我們現(xiàn)在就要重視這個工作,最后還要等樹都長起來,沒有幾十年是不行的。所以,我覺得泥沙總還是個問題,要繼續(xù)研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