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處追尋美德?--重讀麥金太爾的《追尋美德》(3)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 作者:萬俊人


為什么會如此結局?麥金太爾作出了如下的診斷:無論是現(xiàn)代情感主義,還是康德所代表的現(xiàn)代理性主義,都不約而同地喪失了對倫理學的本真理解。在西方倫理學的奠基人亞里士多德那里,倫理學是基于一種目的論才得以確立其知識價值和文化意義的人性美德論。而“在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體系中,偶然所是的人(man as he happens to be)與實現(xiàn)其本質(zhì)性而可能所是的人(man as he could be if he realized his essential nature)之間有一種根本的對比。倫理學就是一門使人們能夠理解他們是如何從前一狀態(tài)轉(zhuǎn)化到后一狀態(tài)的科學。因此,根據(jù)這種觀點,倫理學預設了對潛能與行動、對作為理性動物的人的本質(zhì)以及更重要的,對人的目的(telos)的某種解釋”。在這里,倫理學展示出人性的“三重結構”,即“未受教化的人性概念、理性倫理學的訓誡、因?qū)崿F(xiàn)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概念”[美]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著,宋繼杰譯:《追尋美德》,江蘇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這三重人性結構也即倫理學理解或解釋的三重主題。

可是,現(xiàn)代理性主義的普遍規(guī)范倫理學,比如說康德的倫理學,卻曲解了這些主題,因之無法成就其所預期的普遍規(guī)范倫理事業(yè)。康德的倫理學不是從“未受教化的人性”出發(fā),相反卻預先假定了“理性個人”的前提。更關鍵的是,康德以及所有現(xiàn)代理性主義或普遍主義規(guī)范倫理學家們幾乎都遺忘了倫理學的目的論向度,將道德倫理嚴格地限定在社會普遍規(guī)范的道義論向度之內(nèi)?!叭欢坏┍举|(zhì)性的人的目的或功能的概念從道德中消失,把道德判斷視為事實陳述也便開始顯得難以置信了?!保勖溃莅⒗勾鸂枴溄鹛珷栔骸蹲穼っ赖隆?,宋繼杰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頁。而在道德判斷與事實陳述之間劃定嚴格的界限,并因此而否定倫理判斷的真實性的普遍性,正是現(xiàn)代情感主義和整個元倫理學引以為自豪的嶄新發(fā)現(xiàn),和賴以確立的基本理據(jù)。雖然早在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倫理學家休謨已然察覺,我們無法從“是”(to be)中合乎邏輯地推導出“應當”(ought to be),此即著名的“休謨命題”,但最終明確道德價值與事實真理之截然兩分(dichotomy)并由此從根本上懷疑和否定倫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知識之可能性的,卻是現(xiàn)代元倫理學。

如此看來,西方倫理學的“現(xiàn)代性”危機或者“現(xiàn)代性”道德謀劃的失敗,早自18世紀的啟蒙運動開始便已然被歷史地注定,只不過如今尤甚罷了。這命運之于休謨與康德的倫理學,一如之于摩爾、現(xiàn)代情感主義以及作為康德后繼者的羅爾斯和現(xiàn)代形形色色的自由主義的倫理學。尤其深刻的是,這一“現(xiàn)代性”道德謀劃的失敗不獨是道德理論和道德話語的,同時也是現(xiàn)代道德實踐和道德文化的。人們之所以面對諸如戰(zhàn)爭與和平、正義與非正義、權利與義務,以及墮胎、安樂死、環(huán)境或生態(tài)等現(xiàn)實道德倫理問題爭執(zhí)不休,以至在行動上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正是由于啟蒙運動的“現(xiàn)代性”道德謀劃--建立一種超越傳統(tǒng)和差異的普遍理性主義規(guī)范倫理的總體性謀劃--之失敗所導致的后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