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
作為一個幾乎全民航天的文化體系,除了類行星軌道居住地之外,飛船就是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間,也是與外星球接觸的使者。一個完整的“文明”飛船,長度可以是幾百米到數(shù)十公里之間,后者有可能居住著數(shù)以十億計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
以地球的標準衡量,通用系統(tǒng)飛船的戰(zhàn)斗力至少相當于一個國家,而且是強國,甚至相當于一個強大的星球。
“文明”和其他一些先進的太空種族,都是用所謂的“超空間”航行技術(shù)。飛船利用“太空內(nèi)”和“超太空”動力裝置,達到多倍于光速的航行速度。一旦速度慢下來,就利用“驅(qū)動力場”從能量網(wǎng)格中獲取能量。
這些超空間發(fā)動機并沒有內(nèi)部反應堆之類的設置,因而也不需要直接安裝在船體上?!拔拿鳌笔澜绲娘w船被描述為看似粗糙的組合體,只有借助高倍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們設計的精妙之處。加速能力和最大航速取決于飛船質(zhì)量與驅(qū)動能力的比值。飛船可以自己調(diào)整動力系統(tǒng),書中曾有飛船對自己進行改造,配備了超強發(fā)動機,達到二十三點三萬倍光速。但是大多數(shù)飛船,還是要花幾年時間才能達到邊遠地區(qū)。
納米技術(shù)
納米技術(shù)的一大應用領域就是情報收集,“文明”世界喜歡表明自己的存在,也好像有能力發(fā)現(xiàn)任何情報。他們使用納米機器人跟蹤潛在的問題人物和熱點地區(qū)。例如退役的特工和敵方信息系統(tǒng)。借助這些技術(shù),“文明”世界經(jīng)常顯得無所不知。
生存空間
大部分“文明”世界的居民生活在“類行星軌道平臺”上,這是一種巨大的人造世界,可以容納數(shù)以十億計的人口。其他人長期在宇宙空間游歷,乘坐“通用系統(tǒng)飛船”之類的運載工具,幾乎沒有“文明”世界的居民生活在行星上,除非他們在訪問其他文化體系。這部分是因為“文明”世界對自身擴張活動的約束,他們不愿征服或者向現(xiàn)有行星移民。由于掌握了先進的“類行星軌道平臺”建造技術(shù),他們沒有缺乏生存空間的壓力。
“類行星軌道平臺”通常是“文明”世界利用小行星,隕石和太空垃圾之類不利于宇宙飛行的散碎材料做成的圓餅狀平臺。模擬行星重力之后,被放置于與恒星保持一定距離的軌道上,略微傾斜,以保證有四季更替。水陸比例約為三比一,通??梢匀菁{數(shù)十億人口?!拔拿鳌笔澜珑姁圻@種形式的原因,部分是因為他們把行星看做不經(jīng)濟的居住方式。例如地球,本身的物質(zhì)材料足夠做成一千五百個左右的軌道平臺,足以容納五百億人口,而現(xiàn)在,球狀的地球只居住了六七十億人,就已經(jīng)擁擠不堪?!拔拿鳌笔澜绮粫研行钱斪鲈现圃燔壍榔脚_,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相信行星也有靈魂,不應被隨意侵犯,另一方面是因為宇宙中有足夠的散碎材料可以供他們使用。軌道平臺也有自己的主腦,類似于飛船,只不過功能更為強大。
其他文化系統(tǒng)有各自不同的居住地,“文明”世界只是在出于軍事、科學或外交目的時,才會造訪他們。其中包括小行星、環(huán)形世界和圓蔥一樣分層,又戒備森嚴的果殼世界等。
生活在巨大飛船和人工居住地的“文明”世界,沒有征服其他地域的需求,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疆界。他們的影響范圍很大程度上由當前的飛船位置和居住地分布來決定。與此同時,他們也會試圖對周邊的銀河系居民施加影響,營造有利于“文明”的外部氛圍。整個文明世界也在緩慢演進當中,不斷融入周圍的社會和個人。
盡管“文明”世界是銀河系最先進、最強大的勢力之一,但也僅僅是“發(fā)達”社會體系中的一個,其他對手也有自己的勢力范圍。這些先進的文化體系,有的更專注于自身發(fā)展,有的不擇手段擴張領土和影響范圍?!拔拿鳌笔澜缡潜容^溫和,又積極參與銀河系事務的一股勢力。
如果去除掉宇宙航行的部分,他們之間的爭斗和對外政策,與現(xiàn)時代的國際政治存在諸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看做是某種影射?!拔拿鳌钡乃魉鶠椋芟袷悄承┌l(fā)達國家。它一方面希望所有的“落后”文化采取與自己類似的立場,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背上肆意擴張的道德負擔。說法和做法存在一定的自相矛盾。這也給“文明”系列小說帶來了一些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