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派的評書是從祖上傳下來的,連麗如老先生的父親說了一輩子《三國》,她自己也說了一輩子《三國》,現(xiàn)在她又教徒弟們說《三國》,就是這樣一種傳承,才使得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既流傳下來,又有了創(chuàng)新的機會。連先生為了評書藝術的傳承努力一生,終于讓評書重新回到書館。因為在她的心中,只有在書館說評書,面對著觀眾,沒有題詞板,沒有沙發(fā),這樣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才能叫做評書,才能叫做功夫。連先生回憶:她真正被現(xiàn)場評書藝術所震撼,是她第一次去父親演出的書館聽書:“當時父親正說的是《三國演義》里面的‘三顧茅廬’,一下子把我?guī)У饺龂氖澜缋锶チ?。特別是在父親說到‘隆中對’縱論天下大勢的時候,我深深為我父親的藝術造詣和才學所折服!我就覺得:這樣好的藝術,如果不傳承下去,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她一直將傳承評書藝術為己任,并且發(fā)動全家人加入其中。她開的書館中,負責采買水壺、茶葉等物品的總是她的老伴,而忙前忙后搬桌子、挪凳子的服務員則是她的女兒、女婿、徒弟。已70高齡的連先生,就連生病發(fā)燒時也不愿錯過演出,而且一上舞臺馬上神采飛揚,說到精彩的橋段,她依然聲如洪鐘,站在門外也能聽得很清楚。做這一切,連先生只有一個目的:“我得為北京評書爭口氣,得把它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評書藝術最早是在北京起源的,我不能讓北京評書在我們這代人手里完了?!?/p>
對于觀眾來講,與其通過廣播、碟片聽評書,真的不如到書館里去,坐下來,叫一壺茶,看著臺上的先生,品著先生口吐蓮花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這才叫聽評書,才能領略到評書的魅力。
雖然我平時聽評書并不多,也不是很懂,現(xiàn)場連先生的一段《曹操棄袍割須》卻聽得我拍手連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上漂亮的動作和唱詞,背后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艱辛。我想,人生的幸福不是昂貴的服飾,能夠什么都不計較地去追求,為了夢想執(zhí)著努力,這才是一種無上的滿足吧。
除了評書,相聲這門讓人輕松愉悅的藝術也特別合北京人的口味。北京的年輕人周末除了看電影、聽音樂,還會選擇去相聲劇場找找樂兒。兩三個小時,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拍手叫絕,所有的煩惱和壓力都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