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弊T定才就是那個鄂西大山深處堅守巢的人。30年來,他微薄的工資不足以支撐一家的開銷。目前,他的女兒考上了大學,一年需要費用萬余元,上高中的兒子只能由親戚供養(yǎng)。譚定才反復說,他真的很愧疚,對家人特別抱歉。又因這份特殊的職業(yè),他贏得了村民的尊重和家人的理解。
有一種信念叫堅守,有一種承擔叫責任。姜家灣山高坡陡,如果到山下的白沙小學和附近野三關鎮(zhèn)的小學讀書,幾歲大的孩子要走十幾里的山路,家長陪讀無形中加重了家庭的負擔,一般的家庭也無法承擔。正因為有了譚定才的堅守,這個教學點才得以保留。
山里孩子們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睛,是譚定才永遠的牽掛,不管是在病床上還是在家里。
一副拐杖,,殘疾身軀,破舊的教學點,撐起了譚定才的無悔人生。
除了生活不便、失去勞動能力外,拄著拐杖的他,給孩子們上課也要克服難以忍受的劇痛。每到上課,譚定才總是拄著雙拐,一只頂在胳膊下支撐身體,另一只手握著拐杖,手里還要拿一本書,身體在黑板與講臺跟前來回移動。因為腿部和臀部傷口發(fā)炎,一不小心就有血水順著腿流下來,甚至滴到地上。
譚老師的付出,讓孩子們更有機會走出山溝溝,到外面開拓更美好的人生。從教以來,他帶的學生中很多考上了大學,還出了好幾個碩士和博士。說這話時,譚定才的語氣中掩飾不住自豪。
我經(jīng)常會想,是什么樣的信念支持著一個半身不遂的人堅守在三尺講臺上,風雨無阻地講課,帶著學生們升國旗、玩游戲、歌唱。支持譚定才的不只有那副拐,更有力的是那些孩子們,是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是孩子們對他的需要。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孩子們多認得一個字,走出大山,他都覺得欣慰?!蔽覀兒茈y判斷,他究竟是在奉獻人生,還是在收獲人生,我想在他奉獻的那一刻,也收獲了更多內(nèi)心的富足吧。
尊重生命,不留遺憾
我有一個很溫暖的大家庭,每當疲憊或失意的時候,總有家人守在我身邊,給我溫暖和力量,我特別貪戀這種溫暖,也正是因此,我的性格比較感性,會因電視劇的跌宕情節(jié)而落淚,會因小說的悲劇結局而傷感,在錄《好人故事》的節(jié)目時我也多次熱淚盈眶,其中有一次是因為這樣一位堅強的女人。她有著世界上最柔軟的心,卻也有著最堅強的肩膀。她每天和死亡打交道,呵護最脆弱的生命,平均每天就要陪伴一個生命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給予他們生命最后一刻的溫暖,她就是北京松仁關懷醫(yī)院的袁捷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