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變4從“大量生產”到“按需定制”(4)

7個轉變,讓公司3年勝出 作者:李蓓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每一個顧客,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我們的左腳和右腳不是完全一樣大的,這決定了每一雙新鞋都必須經過痛苦的“磨合期”之后才能真正“合腳”;我們喜歡某個產品的樣式,但不一定喜歡它的顏色……但我們都和John一樣,等待之后還是失望了。

需求被篡改了,因為我們的制造不夠敏捷。這造成的后果是:我們獲得的永遠只是接近于最需要的那一個,而不是“最適合”的,每個人都必須為此忍受不便。

敏捷制造的最終目標是消除這些不便,讓整個社會的供需交換無縫進行,并不以犧牲效率為代價。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突破“傳統(tǒng)制造”的束縛,將制造業(yè)的起點從原料轉向需求,然后反向設計“制造工序”,在這一點上,“信息化”進程賦予了我們過去沒有的能力。

今天,所有可以比特化的產品,例如新聞、圖書、音像制品、圖像視頻……顯然受益于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比特產品的交付是立刻實現的、不受時空限制、無成本、可復制的。這讓所有可以比特化的產品無障礙地實現了“即時交付”,擁有了實體產品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這也是大量的“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更多地和信息產品相關的原因。但是,并不是只有互聯(lián)網上的生意才是“新經濟”。交付模式的電子化改革只有在沖擊了傳統(tǒng)行業(yè)、促使傳統(tǒng)制造改變時,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關聯(lián)案例:服裝業(yè)、鞋業(yè)的華麗轉身

美特斯·邦威

美特斯·邦威創(chuàng)立于1995年。創(chuàng)立之初,只有注冊資本50萬元,十幾個人。美特斯·邦威老板周成建以溫州人特有的商業(yè)嗅覺,在20世紀中期看準了年輕人需要價格相對便宜一些的休閑服裝的市場空白,定位于休閑服飾市場,推出T恤、夾克,結果生意非常好,1995年銷售收入達500多萬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