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調任廣州總督一職起碼說明以下情況:首先,盡管慈禧太后已經(jīng)十分依賴端親王和他的義和團領袖,不過她依舊是李鴻章的支持者與護衛(wèi)者。其次,此事說明,李鴻章自己已然推測出一場暴風雨馬上就要到來,所以,他想要努力躲避開暴風雨的中心區(qū)域。再次,此事還說明,京城中對進步與改革持抵制態(tài)度的人已然察覺出李鴻章是位堅強的對手。在義和團運動進入高潮階段時,在那些不甚清醒的人看來,“將蠻夷驅逐到大海中去”的想法依舊是切實可行的,例如徐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徐桐甚至總是高調呼吁說,唯有將榮祿與李鴻章通通處死,才能實現(xiàn)徹底的勝利。在慈禧太后對端親王的計劃以及措施深信不疑之前,李鴻章早已多次提醒甚至警告慈禧太后,覺得他們的主張是絕無任何希望可言的。不過慈禧太后在期盼與擔憂之間遭受了難忍的痛苦,以至于導致所有人的建議與勸告均于事無補;而且,作為最大的滿清貴族,她無可避免地受到了滿漢民族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的波及,此種憎恨的氛圍恰好為義和團運動的最后時期賦予了全新的特色與理念。李鴻章奮不顧身,竭盡全力地想令慈禧太后知道她的愚蠢行為將會引發(fā)的無法挽回的后果。最后,他雖然奔赴南方,但是卻始終堅定地相信,時隔不久他就有再一次充當和解人的身份的機會了,這會令他再次陷入國家利益與統(tǒng)治者盲目自大相齟齬的尷尬境地之中。
義和團民眾宣布自身攜有超自然的能力而且無法被戰(zhàn)勝,由天津開始的八國聯(lián)軍的槍炮聲令這一夸張的說法碎成泡影,慈禧太后試圖對外國人發(fā)泄憤怒與不滿的美夢完全破碎了,而且,她也不再對端親王、軍機大臣剛毅與他們的狂熱追隨者充滿憂慮;一時之間,她又變回了老佛爺,處理政策謀略又如往常般謹慎細致;為了力挽狂瀾,挽回鋌而走險所形成的危險局面,她只能請求李鴻章施以援手。在解決公使館圍困的半個月之前,慈禧太后在朝堂上下達懿旨,令李鴻章官復原職,繼續(xù)擔任直隸總督一職,宣布“迫切需要熟知外交事務的官僚”,令李鴻章即刻迅速返回京城。李鴻章此時年事已高而且病患纏身,次年則因此病而駕鶴西歸。然而他根本無法拒絕朝廷分配給自己的這個危險且讓人厭煩的工作。對他而言,無論怎么樣,他始終會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朝廷忠心耿耿;終其一生,他一直憑借自身的勇氣宣揚并踐行著這一原則,而且將這一原則視為一位學者與公仆的首要任務。此時此刻,雖然他精疲力竭、情緒多變,然而他仍舊無法抵擋天性使然的沖動去答復一句“我告訴你如何去做”,不過,他的確可以憑借官復原職的契機去挽回曾經(jīng)在1896年所丟掉的某些“尊嚴”。他回復了慈禧太后的緊急來信,對朝廷對自己的信任表示誠摯的感謝;不過他“不由自主地會回憶起那個愚蠢的舉動,正是因為這個舉動,將我自擔任直隸總督一職來二十多年間所改革過的尚且稱不上失敗的管理機構徹底毀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