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生報國:何思源傳》第三章 冠蓋京華(3)

書生報國:何思源傳 作者:石耿立


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來北大,逐步使北大發(fā)生了巨大的質(zhì)的變化。他到校第一天,校工們排隊在門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他一反以前歷任校長目中無人、不予理睬的慣例,脫下自己頭上的禮帽,鄭重其事地向校工們回鞠了一個躬,這就使校工和學生們大為驚訝。他到校不久,就向全校發(fā)表演說,倡導教育救國論,號召學生們踏踏實實地研究學問,不要追求當官。蔡先生自己雖然在前清中過舉人、進士,點過翰林,但他后來到歐洲德、法兩國留學,接受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他一到任,就著手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學的教育方針和制度,來代替北京大學那一套封建主義的腐朽東西。他最注意的是文科,認為文科的任務是用新思想代替舊思想的。他到校之后,就果斷聘請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當文科學長(相當于文學院院長),以后還陸續(xù)聘請了一批有真才實學和有新思想、希望改變舊社會的人來任教。

蔡先生的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提倡學術(shù)民主,主張不論什么學派,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應允許其存在;不同主張的教員,不分新舊,應允許其自由講學,讓學生自由進行鑒別和選擇。在蔡先生這種辦學方針指引下,那時北大不但聘請左派和激進派人士李大釗、陳獨秀當教授,請西裝革履的章士釗、胡適當教授,還聘請身穿馬褂、拖著一條長辮子的復辟派人物辜鴻銘來教英國文學,甚至連贊助袁世凱稱帝和籌安會發(fā)起人之一的劉師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壇。蔡先生主校以后,許多學者名流來到北大,一時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nóng)(教新文學)等,都來到北大教書。李大釗、陳獨秀和他們一起,高舉科學與民主的旗幟,與封建主義思想文化展開斗爭,為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開拓了前進的道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