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穰苴挾大勝之威,率精悍之軍,而且軍卒皆唯其號令是從、惟其馬首是瞻,這肯定會令齊景公心生憂懼。田穰苴料到這一點,故而在臨淄郊外便“釋兵旅,解約束”,與三軍將士盟誓要忠于齊景公,這才只帶幾個隨從進入臨淄城。
這下齊景公放心了,對田穰苴的表現(xiàn)頗為滿意。為了表彰田穰苴為齊國立下的大功,齊景公特意率朝中大臣們迎出都門,拜田穰苴為大司馬。
司馬一職,為周朝初年所設?!吨芏Y》云:“司馬掌五兵?!彪m然還不能說是國家武裝力量的最高統(tǒng)帥(最高統(tǒng)帥當然是國君),也應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了。田穰苴不僅做了掌握齊國軍隊的司馬,而且還是“大司馬”,由此可見齊景公對田穰苴的倚重。
田穰苴任齊國大司馬后,人們遂以司馬穰苴稱之。此后,司馬似乎就成了他的姓氏了。
但這些都不足以讓司馬穰苴成為名將第一人,真正使司馬穰苴進入一流兵學家行列的,并不是他執(zhí)法如山、立斬違犯軍紀的監(jiān)軍大臣莊賈的壯舉,也不是他用兵如神,迫使來犯敵師望風而逃的手筆。司馬穰苴之所以英名彰顯,傲領風騷,根本原因在于他整理總結(jié)了古司馬兵法,即所謂“自古王者皆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史記?太史公自序》),并在此基礎上構(gòu)建起自己新的兵學體系,“號曰《司馬穰苴兵法》”。這部兵法,代有傳播,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更被列為武經(jīng)七書之一,頒行于當時的武學,成為將校必讀之書。
如果說,《孫子兵法》所體現(xiàn)的是“狹義的軍事藝術”,即論述的重心是用兵之法;那么司馬穰苴的《司馬法》所反映的就是“廣義的軍事藝術”,即討論的命題涉及到軍事學的各個方面,包括軍賦制度、軍隊編制、軍事裝備保障、指揮聯(lián)絡方式、陣法與壘法、軍隊禮儀與獎懲措施等等,帶有明顯的條令條例與操典的性質(zhì),為軍隊建設與戰(zhàn)爭實施的規(guī)則。二者可以形成互補,無《孫子兵法》的精妙用兵藝術,打仗便失去了種種懸念,層層變數(shù);無《司馬法》的規(guī)整用兵法則,打仗便沒有了一定之規(guī)和最后底線,也就不能“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從這個意義上說,司馬穰苴的兵學理論與孫子的兵學思想相比,是毫不遜色、各有千秋的。這正是司馬遷之所以欣賞《司馬法》,稱道其書“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