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襄子見形勢于己不利,決定退守以避敵鋒芒。但是,退到哪里去呢?臣下建議,長子(今山西長子)城垣厚實,修整完好,距離不遠,可以據(jù)守。襄子說:“民罷(疲)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他認為當?shù)厝嗣裥蘅槼浅匾呀?jīng)疲憊不堪,如果在那里死守,恐怕民心不穩(wěn)。又有人建議退到邯鄲(今河北邯鄲市),那里倉庫充實。襄子說:“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倉庫充實是因為搜刮民脂民膏,當?shù)厝嗣癖粍儕Z壓榨已苦不堪言,再讓人家浴血守城,怎么會與自己同心協(xié)力?他最后決定:“其晉陽(今太原市南晉源鎮(zhèn)一帶)乎!先主之所屬(囑)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p>
晉陽是趙氏經(jīng)營多年的根據(jù)地,以前邯鄲叛亂時,范、中行氏支持叛者,趙簡子就曾退保晉陽。襄子所說“尹鐸之所寬”,指的是趙氏對晉陽地區(qū)有特殊的優(yōu)惠政策。當初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就專門請示過,在晉陽是為趙氏輸送財賦呢,還是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簡子明確肯定是后者。因而尹鐸減少了上交賦稅的戶數(shù),大大減少了實際上的征收稅額,民眾得到實惠。襄子所謂“先主之所屬”,是先主趙簡子特別囑咐過襄子:“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晉陽就是為了防備不測而經(jīng)營的,名義上收取的財賦雖少,卻是最為可靠的固守壁壘。所以襄子認為只有晉陽的民心可用,撤退到了晉陽。
襄子巡視晉陽一周,見城池堅固,府庫充實,倉廩豐盈,只是缺乏御敵所用的箭矢。張孟談告訴他,早年董安于修建晉陽時,深謀遠慮,建筑宮室墻垣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造箭桿,銅鑄的柱礎可以用來造箭鏃。于是一切齊備,嚴陣以待三家來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