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爪魚還提出,在邏輯上,必須找到所有品種共通的決定沉浮的特點。他說:“新茶制成茶葉的過程,經(jīng)歷過反復的加溫(綠茶加溫溫度至少為180~230攝氏度)、揉搓,有些甚至經(jīng)過發(fā)酵?!毖韵轮?,茶葉的纖毛結構早已被破壞。
之前的討論限于篇幅,我的確沒有談及茶葉品種的問題。
上面的三道工序并不是每一種茶葉都要全經(jīng)過的。事實上,能100%浮起的白毫銀針只經(jīng)過反復加溫這一道工序,而且是在日光下晾干為主,所以才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有了葉片表面的纖毛結構。喝白毫銀葉茶時你可以注意一下,茶杯中部的某些葉片表面有明顯的“毛茸茸”的感覺。
綠茶一般在炒制中還需要揉搓,這道工序是白毫銀針茶葉所沒有的。這個過程顯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纖毛結構。所以綠茶的沉浮現(xiàn)象要差于白毫銀針,但也不至于完全沒有。因為這種破壞并不是很徹底。
對纖毛結構的破壞,最嚴重的要數(shù)發(fā)酵了。半發(fā)酵的烏龍茶,發(fā)酵的紅茶,發(fā)酵并經(jīng)過壓制的普洱茶,它們的纖毛結構被破壞得比較嚴重,也就幾乎沒有什么浮沉現(xiàn)象了。特別是普洱,我手邊恰好有一些,試了一下,除極少量梗狀物以外,全是入水即沉,無一幸免。
另外采茶時所采的部位也有關系。葉子的纖毛在靠近芽尖的部分最重。而白毫銀針取的恰恰就是芽尖。講究清鮮的綠茶也是以采芽尖為主,而需要發(fā)酵的茶葉大多就沒這么講究了。
茶葉有了纖毛層這個大“水箱”,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壓縮氣體,使水進入,以達到“下潛”的目的。但沒有柴油機也沒有核反應堆的茶葉無法像潛水艇一樣主動壓氣與水的交界面發(fā)生了全反射所致。
有時候用玻璃杯沏茶還能觀察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剛泡上的茶,某些浮著的茶葉表面是亮晶晶的,像是整體鍍了層膜。這正是茶葉表面纖毛層包住的空類,能浮著的茶葉就是沒完全被破壞的纖毛層起了作用。
上述的茶葉品種、制作工藝上的差別,對于那些纖毛層在生產(chǎn)中有可能被破壞的茶葉種恰恰對應了茶葉不同的漂浮能力,也從側面說明,纖毛層在茶的沉浮中起最主要的作用。
縮氣體,于是它采用了一個高明的被動策略——熱脹冷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