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出身名門大族,家道殷實,他本身又文采出眾,才氣超人,所以宋文帝很賞識他,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并稱他的詩歌和書法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后,更加狂妄自大。
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夸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于是,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后來,人們常愛用“才高八斗”來稱譽或形容他人淵博的知識和高深的才學。
5
大唐王朝的主旋律--唐詩
第一節(jié)
唐詩的傳承與發(fā)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唐詩也不例外,唐詩的美是多樣的美,唐詩的麗是多彩的麗。
一、在“運動”中不斷變化的唐詩
如果按時間段劃分,唐詩的發(fā)展歷程大致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
唐朝初期,詩歌已很受上層社會歡迎,不然,為什么這一時期宮體詩那么繁盛?在宮體詩中,被大家公認“綺錯婉媚”的“上官體”最受歡迎,所以有人說,這一時期的唐詩實際就是六朝浮艷柔麗的余波和延續(xù)。任何時候都有例外,這是馬克思老先生告訴我們的真理:對立與統(tǒng)一永遠相伴相隨。那么,初唐時期的這個例外是誰呢?他就是王績。王績有什么特點?想一想大家就會知道,你想,能夠超脫物外、不受社會風氣熏染的人,那一定是喜歡隱居、喜歡田園生活的人嘍。的確,王績所推崇的就是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和詩歌風格,既然生活態(tài)度一致,當然,詩歌題材也大同小異了,王績的詩歌描寫的就是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他的詩風疏淡質樸。經(jīng)過王績的努力,詩歌的內容和形式才有所開拓,但獨木不成林,要想靠一個人的力量來扭轉整個社會風氣,簡直比登天還難。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是王績去世四十年后的樣子,陳子昂橫空出世了。他在詩壇上搖旗吶喊,反對形式,反對浮華,重振漢魏風骨。陳子昂的呼聲管用嗎?我們看看他朋友的評價,盧藏用是陳子昂的朋友,在陳子昂去世后,他還編輯了《陳伯玉文集》,他在書里說陳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說實話,他對陳子昂的評價,前兩句還靠譜,沒有獨特個性,能憤世嫉俗地搖旗吶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