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0年,從印度來到美國生活,還是有很多困難的。種族偏見仍然強勁,盡管許多印度人都有白皙的皮膚,但尤迦南達不是其中之一。他的容貌不像黑人,和印度人、歐洲人的體形也是相同的,但即使如此,他那深褐色的皮膚,有時仍會被誤認為是“淡色的”非洲人。
尤迦南達告訴我們,人真正的種族并不取決于膚色,而是一個人的意識。一個住在舊金山的會計可能會覺得更喜歡在內羅畢的另一個會計,而不是住在他隔壁的藝術家。而那個藝術家實際上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在越南的另一個藝術家,而不是,比方說,一個在自己國家的農(nóng)民。
最初,尤迦南達解釋道,種姓制度確定了正確的人的種族劃分。向上進化的人被劃分在四個不同的階段,還有亞種姓表明一個階段和下一階段之間的過渡。
四個基本種姓是首陀羅、吠舍、剎帝利和婆羅門。首陀羅(屬最低種姓)傳統(tǒng)的定義是農(nóng)民;吠舍(第二個稍高的種姓)是商人;剎帝利(第三種姓)是戰(zhàn)士;婆羅門(第四也是最高種姓)是祭司。當然,社會即使是在那些日子里也不是那么簡單的分層。還有藝術家、學者、教師、工匠—事實上,和我們今天知道的整個社會的類別類似;雖然他們可能沒有電腦技術員,但他們也有我們現(xiàn)在人無法比擬的能人。
例如,至少有兩部文學作品似乎起源于特雷達紀元末期(傳說在這個時代,人可以打破時間的障礙,正如在我們這個時代可以打破空間障礙一樣)。這兩部作品的作者是兩位圣人,布瑞古和阿伽薩達。作品中包含詳細的預言是有關還未出生的人們的生活的,其中有些人要數(shù)千年后才出生。我自己對這些作品有一些體會,并發(fā)現(xiàn)它們證明了非常偉大的古代印度。
種姓制度—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是為了象征人類意識向上帝的完美演變過程中特定時期的基本特征。當人類第一次從動物狀態(tài)進化,他習慣于利用自己的身體而不是他的思想去得到幸福,這是在返回永恒神圣的福佑的路上,一生的意識上的目標。首陀羅被稱為農(nóng)民只是因為,農(nóng)民在任何社會制度下,是最有可能只靠體力來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