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3 歷史與社會科學(2)

歷史研究導論 作者:(英)邁克爾·斯坦福


對我們而言,這種看法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然而它卻一度成為社會科學的基本假設。確實,有些公認的社會學奠基人,如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弗格森(Adam Ferguson,1723-1816)、米拉(John Millar,1735-1801),同時亦可視為分析(analytical)或哲學(philosophical)歷史學家。See P.Burke(1980),p.15.19世紀是歷史研究大有進展的世紀(態(tài)度上欲與休謨一致,實質上是不可能的),社會學家有相當多的材料取自歷史。到了20世紀,尤其是在人類學家的影響下,大部分社會學家漸而只留心現代。失去歷史眼光,顯然更容易恢復(歷經兩個世紀以后)以前的幻想,亦即人間現象猶如自然科學現象,不必參照所屬時日而加以描述。(我們不必如此記錄說,某年某月某日氫氧化合為水,因為向來如此。)大部分社會學作品均非致力于理論的建構及測驗,僅是在描述時運用既有理論。這類研究,若無歷史背景,用處不大。See Braudel(1980),pp.37-38.然而不幸的是,有時,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已經陷入完全靜態(tài)的社會觀之中。See Stone(1987),pp.8-9.

社會變遷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部分也是出于這次大戰(zhàn)的經驗,社會科學家逐漸注意到,不論是社會或人類本性,都未必始終不變,因此社會變遷理論應運而出。于是,他們承認變遷與時推移,并且他們業(yè)已建構了理論來解釋變遷。如是,他們才保住了一門科學的聲望。不過必須加以強調的是,此乃一時妥協(xié),他們對理論的內容,雖曾考察時間因素,然而卻又認為理論本身的性質不受時間的影響--既不表明時日、又不說明淵源,奇波拉(Cipolla)認為這種嘗試根本是“完全失敗”。See Cipolla(1991),pp.10-11.

再者,這些理論留下許多重大疑問,足以令人認為它不過是以下所論歷史的理論化。另一方面,真正的歷史學家莫不覺察,不論她如何小心謹慎,她所撰述的歷史,觀點必來自某時某地的某人。她所強調的,乃是“觀點自有其來源”。See T.Nagel*餾 study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under this title(198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