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沈從文說,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地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愛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羨煞多少翹首以待的癡男怨女。只因,越長大越明了,年少浪漫的情懷,多半未能如愿吧。
臺灣散文大家席慕容也在名篇《蓮的心事》中慨嘆:無緣的你啊,不是來得太早,就是太遲。若在最好的時光,于喧囂而寂寞的塵世,得遇那對的良人,漫漫人生路,攜手兩相伴,該是何其幸運。然而,古代有《摽有梅》的慨嘆,今天有剩男剩女的無盡煩憂。那眼見梅子簌簌落地,期待愛侶望眼欲穿,獨唱情歌的率性女子,大家都還記得吧?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借著這首好詩,讓我們穿越時光,想想一下《詩經(jīng)》那個先秦年代的光景。那吟唱《摽有梅》的女子,似乎清晰可見。她衣著素凈,臉龐清秀,陽光下一抹婀娜的身影。眼見一樹梅子由青變黃,稚嫩的嘴角也日漸豐盈。她把用柳樹藤條編成的筐籃放下,拾起一顆落地的梅子,放在鼻端細嗅清香。她時而抬眼,看看樹上的梅子,時而坐在樹下,雙手托腮冥想。
"摽"念"biāo",落的意思。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有七成,追求我的小伙兒,莫辜負這良辰美景。梅子紛紛落地,枝頭僅剩三成,我心儀的男子呀,到如今切莫再等。樹上的梅子啊,幾無所剩,喜歡我的小伙子呀,你只要開了口我就答應(yīng)。
待嫁少女的口吻,傾吐當齡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青春流逝啊,夫婿難覓啊,裹挾了幾多回環(huán)的女兒心事,一句勝過一句,一重急過一重。重章疊唱,是詩經(jīng)中最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除了在吟唱方面的韻律節(jié)奏考慮,其用意更在于強化抒情的效果。枝頭梅子由七成,到頃筐塈之。頃筐,古代一種前低后高的筐,塈,念"jì","拾取,撿取"的意思。這位女子也由"迨其吉兮",到"迨其謂之","莫辜負這良辰美景","你只要開了口我就答應(yīng)"。她內(nèi)心由從容靜等,到迫不及待,其率真坦然個性盡露,翹首以待的鮮活女子,便立于我們眼前。
怎奈,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梅子青了又黃,黃了又將落光,她日夜期盼的男子,仍然沒有出現(xiàn)。自古有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便縱有千萬種風情,這位女子的心聲,更說與誰人聽呢?
這位女子內(nèi)心的歌唱,忽然讓人想起歌手老狼的低頭淺唱:"想把我唱給你聽,趁現(xiàn)在年少如花……最最親愛的人啊,路途遙遠我們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