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思理性行為的概念(1)

這個時代的無知與傲慢:索羅斯給開放社會的建言 作者:(美)喬治·索羅斯


反身性通常出現(xiàn)在相對狹小的那部分現(xiàn)實之中,但正是這部分現(xiàn)實對參與者來說意義最為重大。因為我們參與的正是這種情境。它的特征表現(xiàn)為認知功能和參與功能的互相交織、互相干擾。因此,我們對情境的理解是不完全的,我們的決策也往往事與愿違。雖然我們無法消除兩種功能之間的互相干擾,但比起理性行為的假說,如果我們對反身性有所認識,我們便朝著理解現(xiàn)實又邁進了一步。

既然理性行為是不可企及的,那么它為什么對我們的世界觀如此重要?答案是:理性行為是一種理想的情境,當中不存在出乎意料的結(jié)果。雖然我們無法達到完美的認知,但是知道得越多,我們的境況就越好。而追求知識也一直是人類文明最為顯著的特征。

大部分人對待現(xiàn)實、知識和真理的看法都根源于啟蒙運動。當時人類對自然的力量知之甚少,也不懂得利用這種力量。但科學方法為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因為科學方法當時正在產(chǎn)生顯著的成效。將現(xiàn)實看做等待人們?nèi)グl(fā)掘的事物,這種觀點無可厚非。畢竟,那是18世紀,人們對地球的探索都還不完全呢!首先搜集事實,接著再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讓人頗有成就感。人們可以從不同途徑、不同方面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識,因此世界充滿了無限可能。理性掃除了幾百年來的封建迷信,取而代之的是進步的勝利感。主流世界觀認為,人類的認知功能沒有極限。這種觀點只意識到了思維與現(xiàn)實之間的單向聯(lián)系,還把現(xiàn)實當成了獨立存在的事物;并且認為只要表述和事實是符合的,人們就能理解現(xiàn)實。

這個觀點在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中達到了巔峰。20世紀初,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思想漸漸在維也納發(fā)展活躍起來。該主義,符合文法的表述非真即假。倘若表述不屬于其中任何一個范疇,那么它就沒有任何意義。邏輯實證主義者把事實和表述當做不同的實體,認為二者之間唯一的聯(lián)系就在于真實的表述符合事實,錯誤的表述則不然。

表述也可能是事實的組成部分,但是這種可能性總是被人們忽略。說謊者的悖論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這個悖論最早由希臘克里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提出。他曾說,所有克里特人都說謊。如果他所言為真,那么克里特人就全是說謊者,身為克里特人的埃庇米尼得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說的這句話應(yīng)為謊言,但這與之前假設(shè)此言為真相矛盾;假設(shè)此言為假,那么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說謊。因此埃庇米尼得斯的表述是錯誤的。英國哲學家伯蘭特·羅素為說謊者悖論作出了解答。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正是被羅素從維也納帶到了英國劍橋。羅素將表述劃分為兩大類:自相關(guān)性表述(self-referent statement)和非自相關(guān)性表述(non-self-referent statement)。由于我們無法明確判斷自相關(guān)性表述的真值(truth value),因此羅素提議把自相關(guān)性表述歸為沒有意義的表述。他的解答或許維護了事實和表述之間的簡單分界,但卻阻礙了人們思考與其相關(guān)的問題,甚至會忘記自己的存在。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指出了這種觀點的荒謬性。他在《邏輯哲學論》一書的總結(jié)中寫道,能夠看懂本書的人必須意識到它是無意義的。但不久之后,維特根斯坦放棄了邏輯實證主義,開創(chuàng)了分析哲學的先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