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行為經常受到不同方面的影響,無論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事實上,可以說明大腦并不能控制思維的一個證據就是,無論是你想起某個會帶給你壓力的事件,還是真正經歷過這一事件,比如一次車禍,或被炒魷魚,你大腦內部的運行機制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我們都知道記憶與事實并不一樣。一些決定論者會聲稱,思維肯定根植于大腦的化學物質,因為這兩者直接相關。當一個人突然興奮或恐懼時,腎上腺素就會突然增高,但這并不能說明是腎上腺素,或其他化學物質導致了恐懼。
讓我們對這一問題再作進一步的探討。2010年,美國紐約的西奈山醫(yī)學院研究了催產素與孩子對母親的感覺之間的關系。催產素被稱為“愛的荷爾蒙”,因為當人們在恩愛時刻,大腦會分泌更多令人感覺愉悅的化學物質——催產素,并且在整個身體內都可發(fā)現(xiàn)這種荷爾蒙;它被認為與大腦中的一些積極情感相關,比如信任、性快感和不焦慮。當母親生育時,大腦中的催產素水平會提高,這會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撫育感。而那些遺棄孩子或患有產后抑郁癥的母親催產素水平則很低。
決定論者對這一現(xiàn)象或許有著看似強有力的論據,他們會說催產素會讓人在各方面都感覺更好,愉悅的心情會讓人產生更多積極的想法。比如,當人們就是否行善作出選擇時,催產素的注入會讓人們的行為或思想都變得更慷慨。那是否說明低水平的催產素就會讓人變成一個吝嗇鬼,而高水平的催產素則會讓人變成像沃倫·巴菲特那樣的慈善家呢?如果是這樣,那確實就是決定論。但這一新研究的結果卻證實事實遠非如此。當給那些與父母關系融洽的孩子注入催產素后,他們會回憶起更多與父母之間幸福的時刻。但問題的癥結在于,如果給那些與父母關系不好的孩子注入催產素后,他們這種不好的情緒會加劇。這種“愛的荷爾蒙”也有其另一面。更重要的是,催產素與令人愉悅的情感并非一一對應,更不用說與某個特定的原因一一對應了。
我之前提到過人工智能支持者關于人類大腦所作的比喻,他們認為人類大腦就是肉做的機器。許多大腦研究者并不認為這只是比喻,而是事實。然而這一事實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最為簡單,但卻最為重要的啟示:機器無法決定自己不成為機器,但我們卻隨時可以說“不”。我們的神經系統(tǒng)始終在體內自行運轉著,這就是為什么說昏迷狀態(tài)的病人并非死亡,但即使你不處于昏迷狀態(tài),你的神經系統(tǒng)也同樣在運作著。因此并不是機器自己可以決定什么時候起作用,什么時候不起作用,這就好像說是汽車引擎在決定“我該開車了”。
自由意志的存在,以及思維控制物質的觀點曾一度得到神經系統(tǒng)科學的支持。在20世紀30年代,加拿大神經外科醫(y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發(fā)現(xiàn),如果你刺激大腦內控制大肌肉(運動皮質)的區(qū)域,那些肌肉就會不自覺地活動。在一次治療中,潘菲爾德給病人大腦運動皮質內控制胳膊的特定區(qū)域植入了一根細電線,當他通過這根電線進行微弱電擊時,病人的胳膊就會自動抬起。然后,當他問病人剛才所發(fā)生的事時,病人回答道:“我的胳膊自己動了。”(腦手術一般是在病人清醒和有意識的狀態(tài)下實施的,因為大腦的內部組織感覺不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