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位記者的歷程
可以說,BBC的每位記者都是帶著公司的良好聲譽工作的。不幸的是,全世界對這些BBC記者的好感也讓他們沾沾自喜,自鳴得意,BBC的很多記者認為自己“什么都懂”。但一旦他們的這種自信與公司很強的集體“路線”合到一起,一條重要新聞就很可能會被嚴重地扭曲。廣播電視記者,事實上針對所有的記者,都是通過文字或圖像構筑一種表述框架,讓受眾通過這個框架對新聞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斷。由于BBC身負盛譽,很多人相信BBC記者選擇的表述框架。問題就出在選擇上,因為BBC的競爭對手也可能會對同樣的新聞事件選擇另外一種表述形式,一種同樣有效的形式。所以說,減少不必要的復雜性——屏蔽掉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jié),呈現清晰的故事就成了記者最重要的功課。但這往往會破壞真實性,因為現實本身就充滿著各種復雜的動機、沒有預料到的后果和偶然巧合等等。對受眾而言,原本想把故事清晰呈現的記者很可能會弄巧成拙。
比方說我在20世紀80年代曾供職過的BBC蘇格蘭中心①,27那里的記者所報道的蘇格蘭經濟和社會狀況似乎從來都是灰暗。BBC駐蘇格蘭記者對蘇格蘭當時接二連三的工廠倒閉現象似乎從來就沒有什么好口氣,好像總在不厭其煩地唱挽歌。對蘇格蘭當地最大紙漿廠的關閉如此,對蘇格蘭一家大造船廠的關閉如此,對蘇格蘭拉文斯克萊格(Ravenscraig)鋼鐵廠的倒閉報道也如此。BBC對蘇格蘭報道的口氣顯示其似乎對蘇格蘭政府有深深的敵意,報道好像總在關注當地的工業(yè)下滑、社會困境和政府的漠不關心。蘇格蘭人當然不會指責英格蘭人故意打壓蘇格蘭人,但是我們總能從他們的報道中感受到這種信息。BBC的經濟報道字里行間給人的印象似乎是政府總把利潤放在工人就業(yè)之上。顯然,在BBC記者的DNA里,公共服務體系對資本主義的不信任已經深入到血液之中了。
BBC對撒切爾夫人和她的政府的反對情緒幾乎到了仇恨的邊緣。1984年,當我從布萊頓保守黨會議的報道回來后,聽說愛爾蘭共和軍差一點兒刺殺了撒切爾夫人。當時,我的一個同事說:“太遺憾了,差一點兒就把那個王八干掉了?!盉BC對保守黨整個就持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似乎保守黨從來就一無是處。在??颂m戰(zhàn)爭(英國-阿根廷戰(zhàn)爭)期間,BBC對撒切爾夫人的批評報道更加尖銳。
保守黨在蘇格蘭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很多,但媒體的負面報道肯定有一定的影響。在我供職BBC蘇格蘭中心的歲月里,BBC呈現的世界報道有些誤導性。BBC記者描述的蘇格蘭是一個糟糕的社會——這是一個被一群貪婪的人維系的冷漠政府毀壞了的世界。但事實是,蘇格蘭當時正在經歷一場產業(yè)革命,舊的產業(yè)倒了下去,新的諸如電子、石油和金融產業(yè)正在興旺發(fā)展,并且快速增長,快速國際化。當時也有人討論電子、石油和金融產業(yè)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樂觀情緒,但BBC主流關注的仍然是產業(yè)的退化和失業(yè)等問題。當時的報道中很少有人理解那個時期的蘇格蘭經濟,更很少有人同情蘇格蘭經濟經歷的所謂使資本主義向前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毀壞”。如果有哪位BBC記者在編輯室說他相信政府在做好事的話,他肯定會被當成笑柄。
每個新聞機構,報紙也好,廣播電臺也好,電視臺也好,都有自己的內部文化,這種文化反映了記者的觀點,也給他們的報道加了一層厚厚的主觀色彩。在BBC蘇格蘭中心,這種內部文化是偏左的。記者們支持傳統左派政治——喜歡諸如政府支出支持實業(yè)發(fā)展、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模式,以及強調階級分化。保守黨被BBC記者們描述成一個背叛的政黨,一個沒有原則的英國上層政黨;撒切爾夫人被描繪成了一個英格蘭式的、無節(jié)制的、中產階級家庭婦女。然而,我必須說的是,我那些在蘇格蘭的同仁們總體上刻意歪曲了他們的政治報道。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在故意欺騙,甚至是有什么陰謀。這是由于當時的內部政治文化使然。我們報道那個世界的方式是基于“這個組織里的記者大多數人是這樣看待世界的?!边@是一種機構性的歪曲,對身在其中的多數人而言很難察覺——除非你碰巧屬于那個有不同政治觀點的少數派。BBC的編輯室中彌漫著一股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情緒。
在BBC蘇格蘭中心,人們總認為公共部門比私營部門高尚那么一點,工會似乎總占有那么一點道義力量的優(yōu)勢。在編輯部里圍繞產業(yè)與經濟如何平衡的辯論似乎從來就沒有什么結果,因為大家對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一致的看法。我的同事很少掩藏自己對哪個黨派的政治忠誠——稍喝一扎啤酒后就和盤托出了。大約有70%的人支持工黨,15%的人支持蘇格蘭民族黨(SNP),15%的人支持自由黨。支持保守黨的人如果有的話,也是寥寥無幾。當然,對黨派問題很難拿出扎實的數據①。28但當年大約1/3的蘇格蘭人投票支持保守黨的時候,BBC的右翼觀點突然減少。
雖然公司認為公正性是崇高的目標,但在20世紀80年代,BBC蘇格蘭中心的內部政治文化根本就沒有公正可言。事實上介于人類固有的偏見和不完美的局限性,想要達到公平是很難的,但卻有人天真地想象著BBC倫敦總部似乎很接近公正。BBC廣播節(jié)目以它渾厚而帶有磁性的聲音給人以可信的感覺。1980年代時,BBC倫敦總部大樓的三樓是BBC廣播演播中心所在地,中心昏暗、擁擠、雜亂,但人們似乎很樂意置身于這個狄更斯筆下描繪過的工業(yè)革命時代的齷齪環(huán)境。演播間里人們情緒高昂,他們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廣播機構——當然,BBC電視新聞也很傲慢。
廣播中心里的同事間有一種同志式的親情。當時的廣播中心記者多是中年男子,業(yè)務相當熟練。同事間對文字稿相當認真,有時近乎學究,一個小小的語法失誤可能會招致責任編輯的責罵,如果哪個人出現了事實性錯誤,那就等于出了大差錯。當時大家關注的是新聞中不能出現評論,大家的精力都集中在使消息事實準確,不得讓受眾在接受新聞時有“評論”的感覺。在新聞中插入評論被認為是不可饒恕的。那時的新聞似乎沒有什么色彩,也近乎枯燥,但比枯燥更加糟糕的變化似乎正在醞釀之中。
1987年,約翰·波特被任命為副總編,輔助麥克·契克蘭。契克蘭之前的總編輯是阿拉斯塔爾·米勒恩,這位總編大人被有開放意識的董事會主席馬爾馬多可·哈瑟炒了魷魚。當時,政府認為BBC是英國社會公共機構中改革遲鈍、人浮于事、管理松懈的機構,其新聞操守甚至被認為是“失去控制”。曾經擔任過《泰晤士報》執(zhí)行總編的哈瑟臨危赴命,啟用了契克蘭和波特著手改革。當過BBC會計師的契克蘭是管理公司的行家里手,但他對節(jié)目制作一竅不通。波特是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高手,他在格林納達事件當時制作的“周末世界”(Weekend World)新聞節(jié)目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