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jīng)過俄國人介紹的?!薄睹珴蓶|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0頁。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中國先進分子從俄國革命中看到了振興中華的希望,由學習西方轉而學習俄國,逐步由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榫哂谐醪焦伯a(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從這時起,中國一些先進分子才開始站在無產(chǎn)階級立場上來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
1918年7月,李大釗在《言治》季刊第3冊上發(fā)表了宣傳和歌頌十月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在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俄國革命的性質(zhì),認為“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573頁。。他揭示了俄國革命的世界意義,指出:“二十世紀初葉以后之文明,必將起絕大之變動,其萌芽即茁發(fā)于今日俄國革命血潮之中”,“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572、575頁。他還贊揚十月革命代表了世界的新潮流,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575頁。
1918年底至1919年初,李大釗又在《新青年》、《每周評論》、《晨報》等雜志報刊連續(xù)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戰(zhàn)后之世界潮流》、《青年與農(nóng)村》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一再強調(diào),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庶民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是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是20世紀新潮流的勝利。認為這一勝利“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603、595頁。他對共產(chǎn)主義革命及世界未來充分信心,堅信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發(fā)和影響下,中國革命乃至世界各國革命將連續(xù)而起。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他高呼:“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xiàn)了!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603頁。他還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對如何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思想作了初步思考,認為:“要想把現(xiàn)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入到社會里面,非把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648頁。他十分贊賞俄國革命者深入民眾中宣傳社會主義道理的做法,鼓勵廣大青年深入社會和農(nóng)村,把新思想新文明傳播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這些思想是非常卓越而可貴的。
在積極介紹和高度評價十月革命的同時,李大釗還重新翻譯了馬克思的一些重要著作并發(fā)表在報刊雜志上。比如,《共產(chǎn)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本標志性著作,在十月革命前,已有人將該著作的某些內(nèi)容譯介到中國,但由于譯介者的資產(chǎn)階級立場和當時社會條件所限,對馬克思主義一些基本觀點的理解并不準確,影響也十分有限。在李大釗看來,這個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見”,“其要旨在主張階級斗爭,要求各地勞工的聯(lián)合,是表示新時代的文書”《每周評論》第16號,1919年4月6日。。因此,李大釗對《共產(chǎn)黨宣言》進行了摘譯,并于1919年4月發(fā)表在由他和陳獨秀主編的《每周評論》第16號的“名著”專欄中。譯文的內(nèi)容是《共產(chǎn)黨宣言》第二章的最后部分,包括十條綱領全文。這些對于幫助國內(nèi)民眾站在無產(chǎn)階級立場、更加準確地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