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圖中,幸福巖漿已經處于活躍狀態(tài),活力曲線早已遠離不幸的沼澤地,越來越接近巔峰體驗的狀態(tài)。巔峰體驗是狂喜和平靜的交融處,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人們,幸福感最強烈?,?shù)贍栠_也不例外,由于不再焦慮,體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趨于常態(tài),因而,胃灼燒和疼痛的癥狀消失了。
在這個案例中,殺手萊昂的介入讓瑪?shù)贍栠_的幸福活力曲線得以抬升。但這是一個單向拯救的故事嗎?在這個故事中,萊昂完全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現(xiàn)嗎?
熟悉故事創(chuàng)作的人都知道,故事的趣味性恰恰在于內在的張力,如果這個故事以單向拯救的形式出現(xiàn),多少會顯得有些乏味。為了避免故事乏味,聰明的編劇和導演知道適時引入另外一條主線,以增強故事的張力。
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瑪?shù)贍栠_的幸福感獲得提升,這當然很重要,但如果這種幸福感的提升必須以殺手萊昂的犧牲為代價,那么觀眾會感到憤怒,至少耿耿于懷。所以,單向拯救的故事是有缺憾的,增強故事吸引力的方法不是沒有,只是,需要稍微開動一下腦筋:讓拯救者獲得救贖,是巧妙的因應策略;而拯救他的,正是被拯救者本人。
以被拯救者面目出現(xiàn)的小女孩,如何拯救看似強大的殺手?柔弱勝剛強的中國式智慧或許能解釋這看似不可能的拯救行動。在二人的互動關系中,小女孩以為自己愛上了殺手,但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認—對父女、師徒、精神戀人三位一體情感的誤認。尚處于懵懂期的小女孩無法厘清這種復雜的愛,但成年的殺手卻可以。
不過,誰能厘清復雜的情感,誰又不能,這既不重要,也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二人的互動關系中,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殺手萊昂是否需要被拯救?如果需要,如果才能獲得?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顧一下萊昂在邂逅小女孩瑪?shù)贍栠_之前的生活狀態(tài):?孤獨:與一盆植物為伴;
?過度謹慎:一點風吹草動便會驚起他的各種官能;
?焦慮:夜里坐著睡覺;
?冷漠:還記得他對瑪?shù)贍栠_的回答嗎——人生一直都很辛苦。孤獨、過度謹慎、焦慮和冷漠,是殺手單身生活的副產品。一個人,不管他的職業(yè)是什么,如果與生活的副產品長期相伴,他會幸福嗎?
當然不可能。
既然萊昂生活得不幸福,那么為何我們難于捕捉他的不幸福感?因為萊昂的生活太有規(guī)律,加之他常把心靈的窗戶—眼睛—隱藏在精致的墨鏡后,所以,與不幸福感寫在臉上的瑪?shù)贍栠_相比,要捕捉萊昂的不幸福感并不容易。
不過,只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萊昂的不幸福感就昭然若揭。在瑪?shù)贍栠_進入他的生活之前,萊昂的生活的確沒有幸福感可言,他的生活狀態(tài)如C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