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公的故事(1)

課本上不說的歷史 作者:《看歷史》雜志 編


江蘇省揚州中學(xué)   沈重光

 指導(dǎo)老師 方云華

 

一張泛黃的相片

小時候,我不經(jīng)意間翻出了一張泛黃的相片,上面那個年輕人和我很像,他一身海軍服,眉宇間流露出英武之氣。照片背面寫著“攝于1954 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xué)院海軍雷達學(xué)員沈宗華”。他便是我的外公。這一段時光一直是外公最美好的記憶。照片中的外公定格于斯,卻又時時游離在這段時光之外。

外公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我的外曾祖父)是揚州當時較有名的民族資本家,掌握著揚州最大的紙店——永興源。當時的沈家在揚州小有名氣,外公是家中的長子長孫,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日本侵華,正值外公童年,那時有錢人家的孩子大部分上的是用日語教學(xué)的學(xué)校,思想被日本人所奴役,而外曾祖父卻讓外公上了美國人辦的教會學(xué)校,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由于時運不濟,用度鋪張,這個大家族還是一步步衰敗下去。每談及此,外公總是不住地嘆息。

外曾祖父是一位有正義感的民族資本家,時時不忘為國盡力,經(jīng)常偷偷地為國民黨軍隊提供援助,為新四軍提供物資,也曾因當時國民黨的反共政策被捕、被拷打,但他未曾后悔過。他說為了保家衛(wèi)國,他沒有做錯。

1945 年,日本戰(zhàn)敗,舉國歡騰,但是內(nèi)戰(zhàn)的陰云依然密布,無數(shù)難民流離失所。外公一家仍過著富裕的生活:外公同父異母的妹妹出嫁,當時抬出去的嫁妝就布滿一條街,這排場顯示的是多少人夢寐以求、奮斗一生也得不到的財富。另外,由于是紙商的原因,外曾祖父結(jié)識了許多文人墨客,天天品玩書畫,游山玩水,樂在其中。外公說當時的平民百姓賣兒賣女餓死街頭的大有人在,他們這樣的有錢的人家卻也沒有忘記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隨時幫助一些生活困難的人,開倉放糧,救濟難民。

這時外公師從美國的傳教士,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的目標就是出國深造。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隨父親出入的交際場合也越來越多。不久,時局便發(fā)生了變化。1949 年,揚州解放前夕,外曾祖父的國民黨朋友邀請他們一同去臺灣避難,但外曾祖父因當年曾向新四軍提供物資被國民黨軍警拷打一事而對國民政府失去信心,因此斷然拒絕了。他說,我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陸,我不想一輩子在孤島上望鄉(xiāng)。這句話外公記了一輩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