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天才是訓練出來的(4)

天才的基因 作者:(美)戴維·申克


這怎么可能呢?跑步者和游泳者何以如此之快,棋類玩家和網球運動員的技藝何以如此嫻熟?如果人類能像果蠅一樣,每一代的繁殖僅需11天,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將此寫入遺傳學和快速進化,但進化和基因的運行方式并不是這樣的。

這里有一個一語中的的解釋,但它對家庭生活和社會而言卻不無激進。話是這樣說的:有些人因訓練而變得比以前更堅強、更靈巧。我們擅長某些事情,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使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

天賦不是等待取得的東西,只是等待開發(fā)的過程。

這根本不是我們以前所習慣的看待天賦的方式。對于類似的說法,如“他一定具有這方面的天賦”、“優(yōu)良的基因”、“與生俱來的能力”、“天生的跑步健將/神射手/演說家/畫家”,我們的文化將天賦視做稀少的基因資源,你或有或沒有的東西。智商或諸如此類的測試支撐了這一觀點,學校還據此開設了課程。記者和許多科學家,始終如一地證實這一點?;蛱熨x圖已經成為我們所理解的人性的中心部分。我們從DNA和進化中學到的東西支撐了這一觀點:基因使我們成為自己的藍圖。不同的基因造就了具有不同能力的不同的人。世上何以出現形形色色的個人,如邁克爾·喬丹、比爾·克林頓、奧茲·奧斯伯恩,以及你?

但是,基因天賦的整個觀念都被證明是不可靠的——在誤導和誤解的小溪之上可憐地漂流了幾十年。近年來,大量科學證據浮出水面,提出了一幅全新的圖表:天賦并不稀少,潛藏的天賦還有很多。據此觀點,人類的天賦和智慧并不像礦物燃料那樣短缺,而是像風能一樣充裕。問題不在于我們缺乏基因,而在于我們尚不能充分發(fā)現現有的基因。

這并不是說人與人之間基因沒有顯著的區(qū)別,從而造成優(yōu)勢和劣勢。差異當然存在,并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新科學認為,我們中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極限;新科學認為我們中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著手挖掘科學家所謂的“未開發(fā)的潛能”。新科學同時還為人類呈現出宏大的樂觀精神?!拔覀儫o法得知存在著多少無法實現的基因潛能。”康奈爾大學的發(fā)展心理學家斯蒂芬·塞西這樣寫道。由此可知,次等基因在邏輯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多數差等生很可能不是自身DNA的囚徒,而是還沒有開發(fā)自身的真正潛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