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登臨之道,古今有異:如何上廬山(1)

一九四九國府垮臺前夕 作者:龔選舞


前面提到八千萬年之前,一次地殼變動,讓古拙又粗糙的廬山在長江與鄱陽湖間崛起;此后的七千七百萬年,自北而南的冰川挾帶著大小巖石,更把它銼磨成一座雄偉綺麗、峰壑幽深的天工雕塑。于是,神仙居于是,詩人隱于斯,洋人來此消夏,冠蓋相聚避暑,而名山遂稱夏都,甚至不才如我,亦得以隨眾登山,學習采訪之道。

記得那天,冒昧自薦,搭了部長便車抵達山麓,原自以為得計,誰知在蓮花洞旁,竟也被人視為顯要,不由分說被擁上一乘四人大抬的山轎,對我這個來自“滑竿”之鄉(xiāng)的蜀人而言,近似滑竿的山轎雖然見慣不驚,但這種四人大的陣仗,卻還是受之有愧。

騰云駕霧的山轎

如何登山,在勝利之初便有過一番爭論。江西省政當局為了便利行旅,曾有修建登山纜車之議,而蔣主席卻以廬山天然勝景不容人工破壞為由,加以批駁??墒鞘Y先生年事已高,而達官輩復養(yǎng)尊處優(yōu),他們既無徐霞客策杖攀援、尋幽訪勝的雅興,作為官邸大總管的黃仁霖將軍,便只好為大家準備山轎代步了。

這山轎雖如上述,形似蜀中早年用以代步的滑竿,但也絕非簡便粗陋的滑竿可比。首先,工匠把一只特制藤椅妥實地安置在兩桿之間,讓人斜坐其上,自頭、背以至臀、腳,都獲得適當安排,大可安坐其上、暢觀山色。更難得的是,這批轎夫都是飽經(jīng)訓練、久走山路的精壯漢子。坐在轎上,在他們極富韻律的捷巧步法下,真令人有騰云駕霧、直薄青天的輕快之感。

至于蔣主席和馬歇爾特使這兩對夫婦所乘“御轎”級的乘輿,其舒適輕快處,更非四人大抬的達官級轎子可比。遠在這年三四月間,善觀風色的黃總管察知蔣主席夏間必往牯嶺避暑,而馬特使為了促進和談,也必然上山交涉。因此,很早便叫巧匠精制了特級六人大抬山轎,同時在年輕轎夫中,特選體貌俱優(yōu)、忠實可靠者三十余人,先期勤加訓練,每天他們每六人合一轎,在蓮花洞至牯嶺間陡峭山徑上來回奔馳,得要到登峰如履平地,下嶺若放輕舟,黃大總管方才滿意。

更叫人嘖嘖稱奇的是訓練的務實作風。最先,黃總管和他的幾位部屬權且試乘,坐上御轎叫轎夫上下,充滿實感,后來上上下下不免厭倦,乃改在轎上緊縛著一塊塊一兩百磅的山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