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后代,帝王學的傳人
楊度原名承瓚,字皙子,別號虎公、虎禪,又號虎禪師、虎頭陀、釋虎。他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初三( 1874年元月 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縣姜畬鎮(zhèn)石塘村,是名副其實的湘軍后代。他的祖父楊禮堂參加湘軍李續(xù)賓部,任哨長,正四品都司銜。他的大伯楊瑞生隨其父參軍,父子同在一營。后來,楊禮堂陣亡,楊瑞生死里逃生,并由軍功升為總兵(軍分區(qū)司令員),先后駐歸德鎮(zhèn)、朝陽鎮(zhèn)等地。楊度的父親楊懿生是楊禮堂的第三子,天資聰明而身體虛弱,在家耕讀,冬閑時或遇鄉(xiāng)有紅白喜事,參加木偶戲班,在里面吹吹打打。后練武術,身體漸強。因父兄在湘軍中頗有影響,便進入曾國藩幕。據記載,楊懿生“具文武才,居曾文正幕有盛名”。楊瑞生還為他捐了個候補知官。不幸楊懿生三十出頭就去世了,留下楊度兄妹三人。
楊度有兄妹三人,自己居長,另有弟弟楊鈞,光緒七年( 1881)七月初九日生,派名承冕,字重子,號白心,后為書畫家;妹妹楊莊,字少姬,又作淑姬,后成為湘潭著名的才女。
一那一夜的生死契約父親去世后,楊度兄妹得到伯父楊瑞生的接濟照顧。可以說,是伯父楊瑞生將他們養(yǎng)育成人的。楊家前輩以武將起家,楊瑞生希望后代以文章經濟天下,從楊度這一輩開始,培養(yǎng)“書香門第”,所以不惜成本,高薪聘請老師在湘潭老家開辦家塾,教授弟子,讓楊度兄妹三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據說,當年楊家每年的租谷是三百石,楊瑞生拿出一百石聘請塾師,可謂舍得教育投資。后來,楊瑞生又將楊度三兄妹接到歸德府中。在這里,楊承瓚改名為“度”。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而且還練拳習劍,騎馬射箭,并隨伯父外出游覽,接人待物,大受鍛煉。為了使楊度的科舉之路走得更順暢, 1892年,楊瑞生花錢為楊度捐了“監(jiān)生”的功名,使楊度繞過競爭激烈的生員考試,直接獲得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 1894年,年僅二十歲的楊度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一試而中,成為一名舉人,獲得了“正途出身”的第一張入場券,可謂少年得志。 1895年,楊度入京會試,這次運氣不算好,未能聯(lián)袂成進士。不過,當時考進士一次成功的是例外,幾次才中的很正常,甚至有垂老都不中的。 1895年楊度進京入試的這年,正值康有為聯(lián)絡各省舉人公車上書,楊度也參與其中。
楊度后來名聲很大,奇聞逸事流傳很廣。奇聞逸事流傳多了,便成了傳奇。傳奇多了,便遮蓋了歷史的真相。以至于時至今日,要想了解有關楊度早年生活的真實場景,依然要從各種傳聞中辟出一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