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馬敘倫經(jīng)蔡元培和李大釗推薦,出任浙江省教育廳長,立志激濁揚清,改革教育事業(yè)。不久,馬敘倫又應邀出任王寵惠“好人政府”的教育次長,但僅過了兩個月,“好人政府”即告倒臺,馬敘倫隨即辭職,重回北大任教。1923年下半年,孫中山在中共的幫助下醞釀改組國民黨,馬敘倫因有同盟會的歷史淵源,于是登記加入了國民黨。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后,成立了負責北方各省黨務工作的北京執(zhí)行部,由李大釗擔任組織部長,馬敘倫擔任宣傳部長,共同為實現(xiàn)國民革命而努力。1924年10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成立了以黃郛為首的攝政內閣,馬敘倫再次被任命為教育次長。不久,段祺瑞組成臨時執(zhí)政府,馬敘倫原想離去,但因李大釗認為“教育部關系重大,我們不應放棄”,遂決定留任,并代理部務。在此期間,教育部突然接到密件,內引內務部的情報說,“共產(chǎn)黨首領李壽常在各?;顒印保逃狂R上查辦。馬敘倫立刻意識到“李壽常”即“李守?!保ɡ畲筢撟质爻#┑闹C音,便甘冒風險把此件壓下不辦,并立即通知李大釗迅速轉移,使之脫險。
1925年3月,馬敘倫辭去教育次長職務,重返北大任教。1928年10月,馬敘倫應蔣夢麟之邀,又曾一度出任國民黨政府教育次長,但因不滿國民黨的“以黨代政”和人治的做法,于1929年冬去職。1930年,國民黨對黨員進行重新登記審查,馬敘倫沒有參加登記,結果失去了國民黨黨籍,成為了一個無黨派人士。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fā)后,為了進一步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fā)展,馬敘倫與北平各校的愛國教授發(fā)起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救國會,并被推舉為主席。當時,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以馬相伯為首,北平文化界救國會為馬敘倫為首,時人傳誦“南北救國,唯馬首是瞻”,一時成為佳話。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馬敘倫南下上海,暫居法租界。但很快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上海亦告淪陷。馬敘倫因為病體拖累,未能及時逃離上海,生活來源無著。當時,他的昔日同學和盟兄湯爾和,正在北平以漢奸王克敏為首的所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擔任議政委員會委員長和教育總長,特派專人持其親筆信南下上海,邀請馬敘倫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馬敘倫見信后,慨然表示,“我是為了堅持抗日救國而被迫離開北大的,現(xiàn)在國難深重,我怎能到日本人刺刀下去當北大校長?請你轉告湯先生,我是絕對不去的,我也不寫回信了”。兩人從此“斷交”。
馬敘倫的一位朋友,當年的北平文化界救國會副主席、時任廣西大學校長的白鵬飛,曾來函聘他去任教。但他終因疾病纏身,不任舟車勞頓,未能前往。為了避免上海日寇漢奸的注意,馬敘倫更名鄒華孫,鄒是其母姓,華孫則是取意中華民族之子孫,以示絕不忘本。從此,馬敘倫蓄起長髯,隱居斗室,埋頭著述,夜以繼日地從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