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輯 百年名校(11)

我的教育行走:李鎮(zhèn)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 作者:李鎮(zhèn)西


地方政府的重視,當然不僅僅是財力的投入,而且也體現(xiàn)在對石室?guī)熧Y的高度重視上。自西漢石室創(chuàng)辦之始,不但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士擔任校長成了文翁石室的慣例,而且延請名師執(zhí)教也是延續(xù)至今的寶貴傳統(tǒng)。作為蜀郡郡守的文翁,首先是一位“少好學,通春秋”的碩儒,他辦學可不是象征性地當“名譽校長”,而是從校舍的修建,師資的培訓,招生的辦法,以至教學的安排,都躬親過問,甚至還親自上課。政府的重視,使石室執(zhí)教者決無衣食之憂,更不會有“拖欠工資”之慮。于是,千百年來,文翁石室一直是名師碩彥的向往之地。盧照鄰、岑參、王維、杜甫、陸游等大詩人都曾在石室留下詩篇。大文豪蘇東坡還曾為文翁石室延攬人才,他曾請家安國教授到文翁石室講學,并寫下《送家安國教授歸成都》一詩,詩中充滿了教書育人的無限喜悅之情。在清代,著名教育家姜錫嘏主講錦江書院,在《寄懷李雨村同年》一詩中寫道:“三年奚不到蓉城,高踞吟壇作主盟。一席錦江君就否?歌聲聽罷又書聲?!北磉_了他誠邀名師李調(diào)元到錦江書院講學的愿望。直到當代的成都石室中學,歷屆校長同時也是名震一方的教育專家。

唐代詩人裴铏曾寫詩道:“文翁石室有儀邢,庠序千秋播德馨。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猶藹舊時青。人心未肯拋羶蟻,弟子依前學聚螢。更羨沱江無限水,爭流只愿到滄溟?!保ā额}石室》)詩中首句中“儀邢”一語的意思是“法式、模范”,詩人認為石室不僅會千秋萬代流傳下去,而且為后世的辦學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從漢代文翁創(chuàng)辦“石室精舍”起,學校名稱隨朝代的更替而迭經(jīng)變更:東漢到唐代為“益州州學”,宋代為“成都府學”,元代為“石室書院”和“成都府學”,明代為“成都府學”,清代先后為“錦江書院”、“成都府師范學堂暫設(shè)蒙養(yǎng)師范學堂”,一直到近代晚清的1904年改設(shè)現(xiàn)代中學——成都府中學堂,直至今天的石室中學,綿延兩千一百四十多年,石室弦歌不輟,文脈不斷,甚至連校址都沒有動遷過,石室之如此神奇,恐怕于古今中外絕無僅有。

但我想,如果離開了歷代地方政府的全力扶持,而讓石室“自籌經(jīng)費”發(fā)展,恐怕永遠不會有這個奇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