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大學學術流派的變遷(6)

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大體可以這樣說,清朝末年的那次大的留日浪潮,引發(fā)了辛亥革命,繼而引發(fā)了民國初年的憲政運動。以《新青年》肇其端,以五四運動為高潮的新文化運動,則可以說是以留學歐美的知識分子為主發(fā)動起來的。新文化運動的三位主將級的人物,蔡元培是留德的,陳獨秀是留日的,胡適是留美的,這三個人不同的出處,絕不能說是巧合而不是必然。順便提一下,從出生年份上說,蔡元培一八六八年,陳獨秀一八七九年,胡適一八九一年,彼此相差十一二歲。從功名上說,蔡是前清的進士,陳是前清的秀才,胡是留美的博士(假設學位也可算作功名)。這些也都是大可玩味的。后來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主要是留學歐美的知識分子的參與。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成立后,這批知識分子對國民政府上層的改組,也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就是五四運動之后,也還有留日的潮流,只是與留學英美的潮流比較起來,已大為遜色了。

留學英美的浪潮,若不說更早的國派留學,可說是以一九○九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為其起始的。一九一一年清華學校設立后,隨著一批批清華學生的放洋,社會上也就掀起了一個新的留學浪潮。舒新城的《近代中國留學史》中說:“清華學校成立于一九一一年(宣統(tǒng)三年),而美國退還庚款則始于一九○九年,故在清華未成立及未有畢業(yè)生以前,于是一九○九年八月,一九一○年七月,一九一一年七月,舉行三次甄別試驗,所考之科目皆準當時中學畢業(yè)入大學所需之程度,此三年所考取之人數(shù),計第一年四十七人,第二年七十人,第三年六十三人,以后繼續(xù)派送該校學生,至一九二四年已達六百八十九人?!焙m就是一九一○年考上第二批庚款留學生名額而去了美國的。徐志摩是一九一八年自費去美國的。梁實秋是一九二三年清華畢業(yè)赴美留學的,與梁實秋同船赴美的有謝冰心、吳文藻、許地山、顧毓 等數(shù)十人。正是這一批又一批英美留學生的歸來,將已然掀起的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推到一個新的高潮,一個新的境界。

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文科,必然預示著桐城派的沒落。

英美留學生的歸來,也就必然預示著留日學生和太炎弟子的失落。

歷史就是這樣更替的,誰也阻擋不了。

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西單南大街中華民國教育部的朱紅大門里,走出了一個矮個兒、蓄著濃濃的如隸書一字黑胡須的中年人,他就是后來成了在大陸編寫的現(xiàn)代文化史和文學史上地位最高、聲名最大、非議也最多的周樹人先生,筆名魯迅者是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