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諸侯都是龐培時期的“羅馬的友好同盟”,在法薩盧斯會戰(zhàn)期間大多站在龐培一邊。世易時移,如今的勝者變成了愷撒,曾經支持龐培的諸侯們又重新向愷撒發(fā)誓效忠羅馬。愷撒以他個人和國家的名義,與各諸侯交換了“羅馬的友好同盟”誓約,并要求他們與羅馬共同維持地中海東岸地域的安全。愷撒留下族人塞克斯提 ?愷撒擔任維護雙方關系的駐地大使后,乘坐由阿卡送來的船,往小亞細亞南岸的奇里乞亞駛去。因為如果走陸路,愷撒必須要從北方繞經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戰(zhàn)爭的遺跡伊蘇斯才能到達,而走海路的話,只需不到兩天的時間。
奇里乞亞也是羅馬的行省,首都是大數(shù)。愷撒在這里,仍采取了同樣的安撫手段。羅馬作為宗主國,有責任和義務調解被統(tǒng)治民族間的糾紛;當行省和領土外的國家發(fā)生沖突時,也有責任和義務保衛(wèi)行省各民族的安全。只有履行了上述義務,羅馬的霸權統(tǒng)治才能受到行省人民的認可,才能繼續(xù)一統(tǒng)“羅馬的友好同盟”。
除了“友好同盟”各民族之間的問題,各宗教間的關系也需要羅馬調停、裁決。愷撒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不僅認可猶太教,也在神殿再次認可自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產生的東方各宗教。
羅馬霸權統(tǒng)治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羅馬世界,古人也稱之為羅馬帝國。因此,在進入正式由帝王統(tǒng)治的 200年前,即從打敗迦太基開始,羅馬便冠以“帝國”、“共和國”的稱謂載入史冊?!暗蹏眱勺执淼膬H是羅馬的霸權地位,因此跟國體無論是帝王制還是共和制都不與之矛盾?!读_馬法》是這個帝國共同的行為規(guī)范,希臘語和拉丁語是通用的官方語言。因為羅馬時代,整個東地中海地區(qū)都屬于希臘語系,那時的公告和碑文都是以希臘文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