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阿波羅神殿坐落在高級住宅區(qū)的帕拉蒂尼山上,一般平民鮮有光顧, 它之所以沒有淪落成一處冷清孤高的圣地,是因為與詩神阿波羅形象非常吻合的國立圖書館恰好在神殿的邊上。圖書館內藏有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書籍,當時的羅馬共有兩座國立圖書館,另一所建在愷撒廣場。
羅馬人重視公共事業(yè),對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更不會敷衍了事。順便提一下,英文的infra 原本是拉丁文,“之下”“之中”的意思。相對英文的structure,拉丁文有structura(構造)這個詞。由此可見,社會資本的概念早在古羅馬時代就已經存在。
羅馬人深知社會資本或者說社會基礎的重要性,同樣也非常了解維護整修的重要。屋大維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之后,立刻展開了基礎建設的維修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工程,是全面改建了羅馬以北的兩條主干道之一的弗拉米尼亞大道, 他個人承擔了這項龐大工程的全部費用。
向諸神表達感激之情;以勝利之名行公共事業(yè)回饋于民,作為盛大凱旋儀式的享譽者,凱旋將軍有義務和責任執(zhí)行上述這些傳統(tǒng)的羅馬公共事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