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惹不起你,我躲得起(1)

這個歷史挺靠譜2:袁騰飛講中國史(下) 作者:袁騰飛


女皇再挑事端

1850年,時年19歲的咸豐帝繼位。中國最高統治者之間權力的交替,令國內局勢以及同西方國家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位初繼大統的年輕帝王心潮澎湃,大清國的妥協退讓令他蒙羞,群眾抗英的斗志,深深打動了這顆年輕躁動的心。他再次推行對外強硬路線,支持官員不同西方使節(jié)交往。 廣東巡撫葉名琛是個傳統士大夫,很是頑固(注)。咸豐二年(1851年)升任兩廣總督,在廣東負責外交,常以“雪大恥、尊大體”為己任。葉總督對于洋人的態(tài)度同咸豐帝一致,四個字,“不屑一顧”。洋人的公文往來,葉總督的批示往往寥寥數字,有的根本就不作回復。 19世紀5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成為當務之急。英、法、美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掠奪中國的原料。清政府斷然拒絕修約要求,為什么朝廷拒了洋人的要求?在咸豐看來,上一次敗給你,那是很偶然一不留神栽一跟頭,臭不要臉又來了,還要全境開放?通商的那五口,哪一口皇上也沒去過,也就是康熙爺、乾隆爺下過江南,別的清朝皇上就在北京待著,了不起上一趟承德,再了不起上一趟沈陽,別的地兒不去。五口離皇上遠著呢,我們不就是很偶然打了一場小敗仗,以江南百萬生靈為念,不愛理你,跟你簽了約,你恬不知恥又來了,還要全境開放,沒門兒!夜郎自大的大清,給了英法再次侵略中國的借口。1856年英法發(fā)動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叫作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頭一次鴉片戰(zhàn)爭想要什么?市場和原料,“二鴉”還是為了這個目的。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制造戰(zhàn)爭事端?!皝喠_號”本是一艘中國船,后被海盜奪取,船上所有的人都是中國人,葉名琛在該船上抓捕了一名海盜,也是中國人。這本是中國的家事,與英國人無關。只是這艘船為走私方便,在香港的英國政府處注冊,掛上了英國國旗。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中國兵勇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并賠禮道歉。廣東巡撫葉名琛最初據理力爭,但很快就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聽任處置。巴夏禮為使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進攻珠江沿岸炮臺,悍然挑起侵略戰(zhàn)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并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zhàn)爭,英國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法國為了換取英國支持它在越南獲得的利益,便接受了英國的建議,派葛羅為全權代表,以“馬神甫事件”(注)為借口,與英國聯合出兵。 英法聯軍每隔10分鐘向廣州開炮一次,炫耀武力,葉總督拒不跟洋人談判。他的政策被后人總結為: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葉總督的方式似乎比較符合進退失度、既怕挨打又想維護風度的咸豐爺的作風。洋人打來,葉名琛請示朝廷怎么辦,咸豐皇帝圣諭: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就是不能跟洋人打仗?;实鄹嬖V葉總督上不可辱國體,下不可開戰(zhàn)事。葉名琛就傻了,皇上這算什么主意?不辱國體就得打仗,不打仗就得辱國體,他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求呂洞賓顯靈吧,亭子里掛著呂大仙的畫像,呂祖顯靈保佑我打退英法,直到英法聯軍攻進廣州,葉名琛被俘,押走上船。上船的時候,葉總督心情很放松,頂戴花翎補服紗褂打扮得跟上朝似的,隨從以手指海,示意他自盡以全臣節(jié),他裝沒看見。等船開了葉大人發(fā)話了,我要到英國面見英王,與她當面論理,給她上課去。我打不過她,還說不過她嗎?兩榜進士,兩廣總督,中國差不多最有學問的人,就這樣認識世界,沒學問的中國人也不想知道世界是怎樣的。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解往印度加爾各答,輾轉流離,不食異鄉(xiāng)粟米絕食而亡。這位清末的官吏怎么都不會想到,自己會流亡海外,客死他鄉(xiāng)。 注:咸豐上任后,查處了一批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主和的官員。葉名琛之前,咸豐起用的兩廣總督徐廣縉也是個不愿與外敵妥協之人。

注:“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于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