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人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經濟動力”,但世界各地社會發(fā)展狀況大不相同。
“經濟動力”的驅動作用,可以解釋人類社會為什么能夠不斷發(fā)展,但不足以說明發(fā)展的差異性;難以回答為什么歷史上許多地方不見科技進步,生產力長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盡管那里具備了不亞于工業(yè)革命前歐洲社會的種種有利條件。
中國人為著名的“李約瑟難題”而困惑。
英國學者、中國科技史研究權威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博士在15卷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以大量史料論證: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著一個西方望塵莫及的科技知識水平,直至15世紀還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隨后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
亞洲人為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不勝難堪。
“亞細亞生產方式”概念是馬克思留給后人的一個引起“世紀之爭”的歷史之謎。
馬克思在精研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之余,對于東方社會長期停滯不前現象,籠統(tǒng)歸之為“亞細亞生產方式”,始終未有機會深入研究,提供一個確切的說明。
在馬克思看來,“亞細亞生產方式”是“土地所有制的第一種形式”,一種古老的原始水平的勞動密集型、效率偏低的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方式,其社會特征就是半野蠻、半文明,是野蠻時代的農村公社與文明時代的專制統(tǒng)治的結合。中國、印度、沙皇俄國都是從這種形式中發(fā)展起來的。馬克思認為,最令人吃驚的莫過于這種生產方式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超穩(wěn)定性。他指出,雖然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經常改朝換代,與此截然相反,亞細亞的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礎經濟要素的結構不為政治領域中的風暴所觸動”。
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印度、波斯、中國的評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觀念中亞洲社會的生產方式,直到19世紀中葉,仍然是半野蠻半文明的,這些國家沒有發(fā)生過社會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