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之后,來護兒和周法尚就產(chǎn)生了分歧:來護兒認為大軍新勝,士氣正旺,應當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拿下平壤;周法尚則認為平壤守軍實力尚存,應當按照原定計劃,等宇文述的北路軍趕到之后再夾擊平壤,確保一戰(zhàn)成功,以免孤軍深入。兩人各持己見,最后決定分兵:來護兒挑選4萬精兵進攻平壤,周法尚率剩下的人馬在后面掩護。
高建武見來護兒氣勢洶洶而來,便下令部隊佯裝戰(zhàn)敗,誘隋軍入城。隋軍進城后大肆劫掠,高句麗伏兵盡出,殺得隋軍丟盔卸甲。來護兒帶著幾千人殺出重圍,逃回海邊,幸得周法尚率水師艦隊嚴陣以待,才嚇走高句麗的追兵。經(jīng)此一戰(zhàn),從江淮調(diào)來的隋軍水師精銳損失慘重,已無實力從海路配合宇文述大軍夾擊平壤。
陸路,宇文述和老將于仲文等人指揮30萬隋軍繞過遼東城,打算南渡鴨綠江,與水師會攻平壤。由于從遼東城到鴨綠江都是山地,補給極為困難,所以每名隋軍不但要攜帶武器,還要背負帳篷、衣物及夠一百天吃的干糧,行軍極為艱苦。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隋軍將士紛紛把干糧埋在地下,打算在進入高句麗境內(nèi)后靠搶劫來補充給養(yǎng),結(jié)果在半路就陷入缺糧的窘境。
老將于仲文知道高句麗肯定會在沿途設下埋伏,于是將計就計,故意把大批輜重丟棄在烏骨城(今遼寧鳳城)郊野,然后率軍向東進發(fā)。高句麗伏兵見隋軍沒有“防范”,便沖出來搶奪財貨。于仲文立刻殺了個回馬槍,大敗高句麗軍。
嬰陽王高元見隋軍勢大,如果處處開戰(zhàn),各地守軍很可能被隋軍各個擊破,于是故伎重施,打算再忽悠楊廣一把,就派宰相乙支文德前往鴨綠江畔的隋軍大營詐降,實際上是想探一下隋軍的虛實。
這個乙支文德,那可是高句麗的頭號牛人,文武雙全,是嬰陽王的心腹大臣。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膽大、無賴。他知道,只要楊廣不撤銷那道“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的命令,就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詐降,隋軍大將也不敢把他怎么樣,于是就飄飄然孤身一人來到了隋軍大營。
乙支文德一到,于仲文就打算扣留他。原來,楊廣曾私下授命于仲文,要是嬰陽王高元或宰相乙支文德來降,務必將他們拿下,以免后患??梢?,楊廣雖然頭腦發(fā)熱,死要面子,但還知道誰才是高句麗最緊要的人物。但負責監(jiān)軍的尚書右丞劉士龍卻不知道楊廣的這道密令,他的任務,就是監(jiān)督各軍大將執(zhí)行“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的旨意,所以他堅決反對于仲文當場拿人。于仲文沒有辦法,只好放走了乙支文德。
就這樣,乙支文德平安無事地在隋軍大營溜達了一圈,摸清楚了隋軍缺糧的情況,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