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楊廣的大手筆(2)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2 作者:方俞


這個大本營,就是洛陽。

楊廣即位第二年,就開始了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光有大本營還不夠,如果走陸路,不論是出兵還是運糧,都曠日持久,嚴重影響了中央政府針對邊疆地區(qū)的反應速度。如何提高運兵運糧的速度呢?走水路。但是,從洛陽到東南、東北,并沒有現(xiàn)成的南北向的河流。這點小事,豈會難倒聰明的楊廣:沒有河流,那就挖出一條來!在營建洛陽的同時,楊廣下令開挖運河。但運河也不是隨便挖的,選址、民工、后勤,每一項都規(guī)模浩大,而且必須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楊廣是個急性子,他等不得。隋代大運河分為四段,由南往北依次是: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當中有三段都在黃河以南,可以起到連接中原與東南的作用。楊廣首先下令疏浚的,就是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邗溝,以及從盱眙到滎陽的通濟渠。

首先疏浚邗溝和通濟渠,主要是出于經(jīng)濟原因。邗溝和江南河,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開鑿,一直是南方的重要水運通道,在第一期工程中,先疏浚的是邗溝,疏浚了邗溝,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把江南的賦稅錢糧輸送到淮河。

東南的賦稅錢糧到了山陽以后,就會進入淮河,在淮河里走上一段,在盱眙集結(jié)。盱眙,正是通濟渠南端的起點。通濟渠的疏浚則充分利用了舊有水道——汴水。汴水北起滎陽,南到盱眙,是當時溝通中原和江淮地區(qū)的經(jīng)濟命脈。

不過,通濟渠與汴水并不是完全重合。通濟渠分為三段。西段從洛陽出發(fā),是在洛水和古陽渠的基礎上拓寬而成,到洛口與黃河匯合,由于古陽渠又稱通濟渠,所以通濟渠的名字就沿用到了新渠全程。中段西起滎陽,引黃河水入汴水,東到開封,然后與汴水分流,一路向南,在盱眙與淮河相連。南方的船隊從盱眙進入通濟渠后,就能一路順風地北上中原,直達黃河岸邊的滎陽。

但是,如此眾多的錢糧財貨,又該存放在哪里呢?不必擔心,楊堅和楊廣這對父子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修大倉、廣積糧。隋朝在中原地區(qū)一共修建了四座巨大的倉庫——說是倉庫,嚴格來說應該是戰(zhàn)略物資儲備基地,分別是:廣通倉、黎陽倉、洛口倉、回洛倉。

廣通倉和黎陽倉都修建于隋文帝楊堅在位時期。

廣通倉位于廣通渠旁的華州(今陜西華縣),也修建于楊堅在位時。廣通渠的開通,大大緩解了關(guān)中地區(qū)的運輸壓力,又灌溉了大片良田;廣通倉的修建,使得關(guān)中地區(qū)即便在災年,也能及時放糧賑災,以免出現(xiàn)大范圍的災荒流民。

黎陽倉位于黃河以北,主要用來存放河北地區(qū)的錢糧賦稅,兼作賑災之用。黎陽倉是四大糧倉中離北方邊境最近的一座,因此也是隋軍遠征東北地區(qū)的物資基地。后來開鑿的永濟渠,就從黎陽倉前經(jīng)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