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的梁思成接受了“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的邀請,成為了法式部主任,林徽因擔任了學校的校理。“中國營造學社”是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民間學術(shù)機構(gòu)。
他們在靠近東城墻的北總布胡同租了一個四合院,這里環(huán)境僻靜,徽因很是喜歡。就這樣,在這個胡同里,徽因開始了他們相對平和穩(wěn)定的生活。比鄰而居的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教授—金岳霖。朋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老金”。這一年的徽因,在這個簡單寧靜的小院中,確定了自己的事業(yè)和目標,和思成一起,詩意地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香山詩魂的悠悠情思
1931年夏天,思成把徽因送到香山養(yǎng)病,思成和再冰也陪著徽因一同來到這里。他們住在香山半坡上的“雙清別墅”,這里有竹林清泉、亭臺花叢,金時就被稱為“夢感泉”,清朝年間乾隆題刻“雙清”。直到1917年,熊希齡在此建了一座別墅,就以“雙清”命名。徽因在這里度過了一個漫長的花季,香山的風景猶如她心中的悠悠情思,絢爛了整個夏天。
夏季到來得總是很突然,好像是一夜細雨過后,滿眼都是盎然綠意。夏季的風景熱烈耀眼,就像是一首動人的情詩—韻律恰到好處,情思絢爛綿長。別墅前后的山花開得正好,矮墻上蔓草蔥蘢,院子中的一池荷花正含苞待放,綠荷葉密密匝匝地掩著整個池塘,游魚嬉戲,水面蕩起了漣漪。山風輕輕地吹拂著,蟲鳴鳥啼,充滿了夏日時節(jié)的閑趣。
梁思成工作不忙的時候,就會上山來陪陪徽因,他把家里的一些藏書也送到山上來,準備做一些考據(jù)工作,但是他又不想讓徽因過度地看書和寫作,時常拉著徽因去山上隨便走走。
香山的山路平緩,樹木花草鋪滿了整個山巖,空氣里特有的泥土和松柏脂的清苦味道混合在一起,給人一種“千年時光如一瞬”的遐想。遠山之間,星星點點的古建筑點綴其中,如畫,如詩。
徽因笑著對思成說:“這樣的風景,總會讓人忍不住作詩吟唱一番?!彼汲烧f:“那你就寫一寫,也讓我這個不懂得美的人欣賞一下文字的畫作?!?/p>
其實,早在去香山養(yǎng)病之前,林徽因就為徐志摩剛剛創(chuàng)辦的《詩刊》寫了三首愛情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這些詩是徽因以尺棰為筆名發(fā)表的,看著發(fā)表的刊物,徽因非常高興。一首清麗的情詩《那一晚》,讓人們記住了這個美麗與哀愁得不落俗套的女詩人: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