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得神的慰藉 農民運動的解答
在民族危機下,中國人民選擇了奮起反抗。作為一個有千年農業(yè)史的農業(yè)大國,中國農民在歷史上受到的壓迫和苦難最為深重。而近代社會的轉型也使中國農民面臨著全新的生存危機,大量的西方商品涌進中國,致使農村的家庭手工業(yè)走向破產。為了償還對外賠款,清政府變本加厲地對農民進行剝削,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他們或者涌進城市成為流亡者或雇工,或者干脆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有趣的是,在中國歷史上,領導農民運動的人物并不完全都是地位低下的貧農,甚至有些不是農民。陳勝和吳廣是戍邊秦卒的頭領,張角、孫恩等則是道士、宗教領袖,黃巢是私鹽販子,李自成亦非貧苦農民出身。這也說明了古代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的復雜性,而近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者洪秀全也并非貧農,而是一個尚有一點社會地位的落第秀才。
引導洪秀全走上起義道路的是一本拙劣的基督教傳教小冊子《勸世良言》,是由中國籍傳教士梁發(fā)所編纂。對于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誕生的基督教是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體系,而《勸世良言》一書為幫助中國人理解,又將基督教義和儒、佛學說捆綁“推銷”,加上篇幅不長,語言簡練,所以人們的理解更有可能因此而偏離,洪秀全也不例外。他把基督教義和自己當初落第以后做的怪夢聯系到一起,通過自己的幻想,雜糅成為一個全新的“拜上帝教”,通過這種四不像式的“異端”教義去發(fā)動那些知識貧乏的農民階層。
就這樣,一個連《圣經》都沒讀過的落第秀才搖身一變成了“上帝的二兒子”、“耶穌的弟
弟”。耶穌有無弟弟且另當別論,洪秀全這番“地上天國”的美好藍圖確實鼓動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后來成為太平天國骨干的楊秀清、馮云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
在這些人中,馮云山是一個優(yōu)秀的組織人才,他能夠把洪秀全那些粗糙的甚至可以說是妄想癥產物的理論加工后用來發(fā)動群眾,把拜上帝會組織成一個在兩廣一帶有影響力的組織,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而楊秀清則是一個出色的政治軍事人才,他是太平天國早期的實際領導者。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軍迅速席卷了中國南部,在1851年12月就攻克重鎮(zhèn)永安,并在那里建制分封。1852年3月,太平軍攻下了南京,改稱天京,正式建立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但太平天國政權從建立開始就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領導人的短視。在占領南京以后,以洪秀全為首的天國領導層很快陷入了腐化,洪秀全沉溺女色,不理朝政。天國的一些政策也令人詬病,比如洪秀全規(guī)定統(tǒng)治下的男女都必須分入男營女營,連夫婦都必須強行拆散,而他自己則廣羅美色,充實后宮,明顯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太平天國的第二號人物東王楊秀清則熱衷于權力,他不但手握天國大權,且動不動就以“天父下凡”這套裝神弄鬼的把戲逾越天王之上。洪秀全與楊秀清的矛盾遂不可調和。1856年9月,洪秀全借北王韋昌輝等人的力量,將東王楊秀清的勢力一并鏟除,釀成天京城中兩萬多人遭到屠殺的慘劇。繼而洪秀全又在11月除掉代楊秀清而起的韋昌輝,由石達開主持天國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