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的審美意味及其界限 / 審美意味的上限 / 茶道中的精神性與感覺性 / 審美意義的下限 / 感覺意味的“寂” / 茶筒的釉及茶室的色彩 / “寂”的感覺意味的解釋 / 感覺意味的排除 / 色彩的象征 / 茶道中的“寂”與“佗”的具體顯現(xiàn) / 茶道的構成要素 / 茶室建筑的藝術風格 / 茶室的閑寂性(對自然的歸入) / 自然的寂靜性的導入 / 自然景觀的遮斷 / 對相關事實的解釋 / 象征關系的介入 / 茶室的游戲性 / 建筑的使用性的擺脫 / 茶室的“躪口”及其解釋 / 茶室在自由性 / 反對稱主義 / 茶室的“平面規(guī)劃” / 茶室的光線效果 / “生活”的要求與美的要求的調和 / 結語
最后,在以上各章的基礎上,我想對“寂”的具體表現(xiàn)及其相關的美學問題,再嘗試著做一考察。
以上我把“寂”置于俳諧與茶道等特殊藝術領域中,對其特殊美學內涵做了闡發(fā)。“寂”既是一個具有高度統(tǒng)括性的理念,也是一種美的形態(tài)。構成其審美內涵的諸種因素,在與藝術相關的主觀與客觀的事象中,必然會某種程度地具體表現(xiàn)出來。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寂”的內容是極其多樣復雜的,其具體表現(xiàn)及其界限、范圍也更為多樣、復雜和模糊。從美學研究的立場而言,很有必要將“寂”的審美內涵的界限加以明確。
“寂”的審美界限,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上、下兩個方面?!凹拧钡纳舷?,其美學問題與道德宗教問題相聯(lián)系,并尋求道德宗教的價值;“寂”的下限,則與感覺與心理問題相聯(lián)系,并尋求感覺心理的價值。
要廓清“寂”的審美界限問題,特別有必要對茶道中的“寂”、“佗”加以考察。當然,茶道,無論從其形式上還是從精神實質上看,都不是以“藝術”這一概念可以統(tǒng)括的。茶道所主張的是“禪茶一味”“和敬清寂”“安分知足”和“隨遇而安”。這些主張當中所包含的道德的乃至宗教的意味,從古至今都是作為茶道的指導精神而一直加以強調的。茶道的設備裝飾、茶具的選擇搭配,還有茶點心、簡易茶食等所包含的感覺性的東西,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以視覺為主,涉及觸覺、嗅覺、有機感覺等純粹的感性因素,這些因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俳諧方面,在上述的“寂”的審美界限的上限,也與道德和宗教的問題相關。所謂“佗人”“風雅人”“茶人”“風流人”等詞語中所包含的意味,已經(jīng)超出了純藝術的乃至審美的意味,而是一種對人的特殊的精神性的要求。同時,這些概念中也包含著“對‘寂’有體會的人”的意思。我們在利休、宗旦、芭蕉、惟然等人的精神風貌中,也可以看出其“寂”的精神也在某種程度上與宗教的悟道相聯(lián)系。因而我們有必要對這些茶道達人的人格精神與“寂”本身的審美價值的界限問題聯(lián)系起來加以充分的思考。
“寂”的審美界限的模糊性,與其說體現(xiàn)在上限,不如說體現(xiàn)在下限的方面?,F(xiàn)在我們姑且不問茶道究竟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但至少可以說它是美的趣味生活的一個分野,其構成因素,從形式到精神內容都非常復雜,其中還包含了其他藝術中完全沒有的嗅覺、味覺等所謂低級感覺,但整體上它又由一種統(tǒng)一的精神原理所貫穿,因而它比一般的藝術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在這里,那些低級的感覺的卑俗性、粗糙性便有可能得到超克、得到純化。一般而言,那些屬于低級官能的東西固然又另當別論,在藝術感覺中被公認的視覺要素,在整體的藝術構成中發(fā)揮著高度的審美功能,從這一點上看,不難理解,茶室建筑的細部、茶器茶具等那些訴諸于感官的東西,是直接與“寂”之美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中,在“寂”作為一個普通概念,作為一個形容詞,其語義在許多場合都是適用的。不過,能否將這個意義上的“寂”直接看做是一個審美范疇呢?換言之,這種單純感覺意義上的“寂”是否可以直接視為審美內涵呢?對于我們來說,這還是一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