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愛是實相的兩面?;勰艿摹盁o心”就是一種不被欲望、貪婪、憤怒、恐懼所阻礙的自由之心。只有當“自我”死亡時,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耶穌為“無心”做了精采的描述:
所以你施舍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jīng)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舍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六章二至四節(jié))
“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意味著不但不去宣揚自己所做的好事,甚至不認為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也就是把一切都看得很平常。因為所有的分別之心已經(jīng)消失于真愛中。如果你連自我都不分別了,哪兒來的什么“好事”呢?這便是“無心”的修行。
以下這則禪宗故事描述了無心、愛與無為之間的關(guān)系:
師父給了年輕和尚一則公案去參。這則公案就叫作“無心”。和尚很努力地去參,卻不得其門而入。
有一天,和尚照往常一樣去托缽。走在路上,他心里的公案又冒出來了:
“無心是什么意思?如果無心,我怎么能走路呢?如果無心,我怎么能說話呢?”
這時他經(jīng)過了一間妓院,聽到一個姑娘對她的恩客說:“今天你對我有點心不在焉?!边@些話突然像閃電一樣擊中了和尚,他當下便開悟成佛。
如果一個人已經(jīng)在某個公案上下了一段時間的功夫,那么只要稍微加把勁,他就可能會開悟。故事里的年輕和尚顯然走入了死胡同,因為他把無心想成了空洞的意識狀態(tài)。那個姑娘適時地給了他新的靈感。從某個角度來看,她的恩客確實是處在無心的狀態(tài),因為他那天并沒有特別注意她。這時和尚突然醒悟到,無心并不是失去知覺,而是不把任何事看成是特別的一種平常心。更進一步地來看,和尚終于發(fā)現(xiàn)他一直都是以無心在說話和走路。走路時他不需要刻意思考該動哪塊肌肉才對,說話時也不需要考慮如何振動自己的聲帶。自然已經(jīng)把一切都照顧到了,而且是毫不費力的。無心就是無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