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山:西藏江南的締造者
距今50多年前的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一支衣衫襤褸的部隊從四川出發(fā)一路向西,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亙古以來人跡罕至的高山雪原上,硬生生地開鑿出了一條崎嶇起伏的公路。在不長的時間里,這條被藏區(qū)群眾稱為五彩路的公路便延伸到了西藏腹地。一天,當這支部隊的最高首長站在一座高峻的大山埡口回望來路時,忍不住熱淚盈眶。他對手下將士感嘆:“快到拉薩了,但誰以為我們是來拉薩享福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是為西藏人民打長工來了?!边@支部隊,就是英雄的十八軍;這位首長,就是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將軍;這座讓他感慨萬千的大山,就是米拉山。張國華將軍明白,作為川藏線上的最后一個大障礙,一旦征服了米拉山埡口,也就進入了平坦的拉薩河谷,修建川藏公路也就基本大功告成。
對于今天順著318線進藏的旅人來說,當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抵達米拉山埡口時,余下的路途也將從此變得平坦和安寧,如同激情四射之后復歸的嫻靜與淡然??赡苷腔谶@一原因,米拉山埡口比其他任何大山的埡口都更引人注目--這里懸掛的經幡遠遠超過其他埡口,以至于在重疊飄飛的經幡遮掩下,找來找去,我竟然無法找到米拉山埡口的石碑,倒是旁邊一尊雪域高原的標志動物牦牛的石像傲然挺立,獨立在5000多米高原的風雪中。
米拉山又稱“甲格江宗”,意為“神人山”。從行政區(qū)劃上看,它地處工布江達縣境內,與墨竹工卡縣相界;從地理位置上看,它橫亙于東西向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之中,從而成為雅魯藏布江東西兩側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米拉山之西屬于拉薩地區(qū),米拉山之東屬于林芝地區(qū)。眾所周知,林芝溫和濕潤,能生長許多西藏其他地區(qū)根本無法生長的植物,由于氣候宜人,物產豐饒,向來有西藏的江南之稱。而米拉山,正是美麗的西藏江南的締造者:從比青藏高原緯度更低的印度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順著雅魯藏布江這個天然通道長驅直入,當它一直行進到米拉山時,被南北走向的米拉山像一扇門似的擋住了。于是,這些暖濕氣流不再西進或北上,而是在林芝地區(qū)形成降水,從而使得林芝地區(qū)長年籠罩在來自熱帶、亞熱帶的雨水中,它原本因海拔較高而干燥的氣候從而得以改變。氣候的改變,則意味著植物和動物的迥然相異--山之東氣候溫暖潮濕,利于植物生長,因而植被茂盛,松木、樺木、冷杉等樹種構成的森林里,生息著獐子、羚羊、狗熊等動物,也生長著天麻、貝母、三七等珍貴藥材。與林芝僅僅一山之隔的拉薩地區(qū),沒有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從而變得干燥寒冷,不僅沒有林芝那樣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就連山體也渾圓低矮,而且?guī)r石松動,易于滑墜。
米拉山同時還是拉薩河與尼洋河的發(fā)源地和分水嶺。與內地江河的分水嶺不同,青藏高原的分水嶺除了分割水系,讓它們涇渭分明外,其冰雪融水,還往往是這些江河最原始的動力。米拉山亦如此。米拉山連綿的群峰上冰雪皚皚,其實就是一座座儲量驚人的立體水庫,拉薩河和尼洋河就從山間開始了最初的孕育。至于5020米的米拉山埡口,則充當了拉薩河和尼洋河的分水嶺,在它斗折蛇形的山脊兩側,拉薩河和尼洋河像兩個業(yè)已長大成人的兄弟要各立門戶一樣,它們也必須分道揚鑣,踏上屬于各自的漫漫征途。